让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两翼齐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李小伟 见习记者 刘博智

    作为我国体育院校中唯一的一所“211工程”院校,北京体育大学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有230余名师生代表26个省市自治区及行业体协参加了22个大项的比赛。比赛中,北体师生不畏强手、顽强拼搏,表现出良好的竞技水平和道德风尚,共取得了39金、30银、32铜的战绩。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如何创新的?应如何解读体育院校社会服务功能?记者专访了北京体育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杨桦。

     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

    :北京体育大学已经将世界一流体育大学作为办学的目标和追求,在60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几万名体育教师、科研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等体育专门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对于体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您是如何看待的?

    :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其中人才培养始终是办学立校的根本。为此,北京体育大学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体为主、理医文管法等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为各类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我们始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办学模式,以教育为基础,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办学体系,体现高层次、高质量,目的是出经验、出人才;以科研为动力,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并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学、训练工作,成为思想库、智力库,目标是出理论、出成果;以运动训练竞赛为中介,在大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比赛成绩,为国争光的过程中,检验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同时通过引入多个运动项目的国家队,使教学工作与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紧密结合,成为示范园、孵化器,目标是出成绩、出模式。

    把专业培养搞好,更要服务社会

    :作为政协委员,您几乎年年上书提案,关注青少年体质下滑等问题。与此同时,在“立足体育、服务社会”方面,北京体育大学也做了不少扎实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您能介绍一下吗?

    :对于一所体育院校来说,如果学校的发展目标只是培养几个奥运冠军,为高校和中小学培养体育老师,那么这所学校的办学之路只能越走越窄,办学层次也会越来越低。我认为,办一所体育大学,除了要把专业培养搞好,更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北体大坚持“立足体育、服务社会”,在国家体育和科技创新、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竞技体育训练创新、大众健身指导等方面发挥了带头作用。小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广播体操,大到为奥运会、全运会提供科研攻关服务的科研平台,北京体育大学都以自身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解决,去承担,努力做到最好。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别是武术的国际传播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了落实“向世界各地每所孔子学院派遣武术教师”的要求,学校还将成立“国际汉语推广武术师资培训基地”,开展武术师资的培训等。由于卓有成效的工作,2011年,学校荣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体育与社会责任奖”。

    向世界传播中国体育精神

    :今年是北京体育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站在一个甲子的时间节点上,您对未来学校的发展有何期望和规划?

    :对于未来学校的发展,我有三个愿望。第一,我希望将来北京体育大学能够建成我们国家体育科学研究的中心,整合全国体育科学研究资源,组建体育学科的“科学院”。第二,我希望北京体育大学能成为国家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包括将要实施的作为全世界孔子学院武术教师培训基地。作为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北体大有责任承担起国家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工作。此外,结合我一直关注的青少年体质问题,我也希望北京体育大学能够成为全国大中小学校体育骨干师资的培训中心,让大中小学及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来到学校接受体育和学生体质相关知识的专门培训。第三,我希望将来北京体育大学能成为国家体育和高等教育事业国际交流的窗口。目前,学校已先后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81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交流、远程教学等合作,进一步办好孔子学院,更好地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国体育精神和文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