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寨“掌灯人”
上任第一件事,王偏初就决定给学校修围墙。俄亚小学一直是敞开式校园,附近村民、牛羊马等牲畜可在校园自由出入,操场上经常散落着牲畜的粪便。
“这不仅影响学校的卫生环境,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王偏初多方争取到资金建起了围墙。刚开始,乡亲们不高兴,抱怨学校故意“排斥”他们,害他们绕路,但看到校园环境整洁很多后,就慢慢理解了。
如今,俄亚小学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操场、教室干净整洁,见不到一点儿纸屑;窗台、围墙上花草吐翠,绿意融融;就餐时,孩子们分班依次排队,秩序井然;办公室内,各种档案摆放整齐,墙上规章制度详尽清晰……师生们到什么点干什么事,都形成了良好习惯,秩序井然。
多次到俄亚小学视察的木里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宁林对学校高度评价。“无论什么时候去看,学校都管理得非常到位。”他说,尽管俄亚小学“山高皇帝远”,但有王偏初在,教育局放心。
良好的校风学风也让家长们对学校的满意度陡增。王偏初任校长期间,学生人数增长了近一倍,最多时达到800多人。
为教育,他历经苦难但痴心不改
自然环境的恶劣,让俄亚小学的办学成本非常高。学校购买一台电视机,光花在路上的运费就足以购买两台电视机了。
尽管这样,王偏初还是克服各种困难,靠人背马驮,把学校课桌椅凳全部更新了一遍。去年暑假,为满足年年增长的学生的需求,他带领教师自己动手搭起了两间板房教室、一间板房宿舍。
这几年,俄亚小学分来了许多年轻的特岗教师,他们几乎从未走过这么艰险的山路,有的教师走到半路就嚎啕大哭。
王偏初对新教师特别关心。他亲自到县城把他们接回学校,安顿好住处,找每位教师谈心,安慰鼓励他们。“我也是这么熬过来的,知道刚来时的那种绝望、苦闷。”
在这一点上,他“游说”回来的同乡,现在是俄亚小学副校长的鲁茸也自叹不如。“他时刻想着学校的老师,从本来就紧张的办学经费中,挤出资金给师生们购置了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生活用品,寒暑假给外地老师发放路费,老师的父母生病,他也会第一时间送去学校的关心。”
今年,两名从俄亚小学走出去的学生考上了木里县最好的高中,刷新了俄亚小学的历史。王偏初十分激动,得知两名学生家境贫寒,就主动打电话给家长,承诺资助每人每学期1000元。
对师生关怀备至的王偏初,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却少之又少。他的老家至今未通公路,走回去要两天。结婚后,他和在家务农的妻子就长期两地分居,每年只有寒暑假和过年才回去,每次都只能待上三四天又匆匆上路。
两个孩子出生,他也未能陪在妻子身边。“太远了,又没电话,想关心都没办法。”王偏初说,儿子长大后,对他很生疏,寒暑假里,从不来学校找他。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每当想起这些,这位历经磨难的藏族汉子就有些情不自已。
“当年他父亲生病,要动手术,得到消息后,他只能把眼泪吞进肚子里。山高路远的,身边又有一群学生,根本回不去!”鲁茸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我亏欠了家人很多,本该让他们过得更好,现在却跟着我受苦。”俄亚乡到县城的公路修通后,王偏初说服妻子,拿出家中所有积蓄贷款买了一辆二手皮卡车,用来给学校运送教学、办公等用品,“这样可以为学校节约一大笔开支”。
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让王偏初欣慰的是,他曾经教过的学生杜基扎西,后来考上四川师范大学,现在又回到了俄亚小学教书;另一名他资助过的学生瓜祖,通过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到了一门技术,现在也回到了家乡卫生所工作。
而另一个好消息是,考虑到俄亚小学占地面积狭窄、校舍破旧,木里县教育局已经对俄亚小学改扩建工程进行立项,预计两年内就能完工。王偏初一直操心的办学条件、设施设备、教师生活都将得到极大改善。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空闲时,王偏初就会在校园里哼起这首他最喜欢的歌,“我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笑着做。”正如歌中唱的那样,历经艰难困苦的王偏初,就像一位痴心不改的苦行僧一样,行走在自己深爱的家乡、深爱的土地上,只为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点亮山乡 托举文明
本报评论员
作为一名师范生,他自愿回到山乡当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他每年要在绝壁上攀行八九趟,17年足足走了12万公里;作为一名校长,他把满腔心血献给学校,让一大批孩子走出了封闭的大山。俄亚小学校长王偏初的事迹朴实而动人。我们既能感受到他工作环境的艰苦,又能感受到他精神的强大、内心的阳光,也使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在如此条件下,王偏初还能岿然坚守?还能甘之如饴?
作为俄亚乡走出的第一个“高材生”,王偏初其实有条件选择更“体面”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像别人一样孜孜于做大官、挣大钱。然而,他最终选择了为乡村孩子们当“垫脚石”的职业。“这里再苦也是我的家乡。如果作为家乡人都不愿回来,谁还会来呢!”正是这赤子般的爱,让他选择了留下与坚守,不为其他诱惑所动。这是一种大爱与大我,超越了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展现的是一种崇高境界和操守。这种大爱不是一种不近人情的存在,就像我们每天所见的空气和水一样平常。
一面受家乡爱的滋养,一面给予学生无私的爱。正是在爱的给予与滋养中,王偏初实现了自我价值,成就了一名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他的坚守和对爱心的传递,照亮了乡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乡村孩子的心灵之路。在王偏初的言传身教下,他教过的学生走出大山后又回到了家乡,也选择了从教,当地教育事业因此而薪火相传,愈发兴旺。
如果说,今天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怀揣着知识走出封闭的环境,勇敢地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加入到时代发展的大潮,那么,这种勇敢根基于知识,而最初的知识则来自于乡村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像王偏初一样在最偏僻、最穷困乡村的老师们,正是他们在不断地提升着社会文明。
学堂给村寨抹上亮色,而乡村教师就是那个掌灯人,托举着文明,让文明薪火相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