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岂能带入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立军

    两年前,曾有一位全国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奖者,在领奖时说,这节课是我上的,但课堂上没有一句话是我说的。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专家挑毛病、同行找差距的过程中,在一遍又一遍的打磨中,课虽然变得完美了,教师却遗憾地成了道具。

    无独有偶,参赛并获奖的优质课大多都要经过三番五次的打磨。在我看来,这种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的做法,是典型的“教育洁癖”。它使一些公开课走向了完美,却远离了教育的真实。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点瑕疵的完美课堂与完美教师根本不存在!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的类似洁癖似乎也已经积重难返。许多教师希望呈现给学生一个完美的世界,将“真善美”一一展示给他们,进而将“假恶丑”拒之门外。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在给学生最好的营养和教育。于是乎,讲授课本,就一厢情愿地宣扬高尚道德、伟大人格;言及生活,就粉饰现实,提纯生活,以免生活的阴暗面干扰学生的视听,或者让“不健康”的内容污染了学生的纯洁。一些教师,更是时时注意将自己扮演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以保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光辉形象,为学生树立正面典型。这种苦心营造的无菌环境,不但不能培养出健康、纯洁的心灵,有时还会走向教师良好愿望的反面。

    对于课本中人物的孰优孰劣或者事实的是非真假,学生会有他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教师如一味地拔高与提升反而会混淆学生的视听,干扰学生的判断与选择,不利于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对于生活的真谛,学生不只能从教师那里听到讲解,更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尤其是在时下这个媒体发达的年代,学生接触社会、接触信息的渠道众多,自会有自己的判断与思考。生活是纯洁无垢、完美无瑕,还是鱼龙混杂、善恶交织,学生都会有自已的感受和判断。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粉饰,只会让学生觉得太片面、太虚假。而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为赢得他人的尊敬,刻意展现“高大全”的形象,隐瞒自己的“真面目”;二是不回避自身的缺陷或者不完美,对学生敞开心扉。无疑,后者更能让学生感到人性的真实,更能从教师真实而不完美的行为中学到宝贵的经验,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与启迪。

    要去除有关书面知识的教育洁癖也许相对容易,而要去除有关自我形象的洁癖,素面朝天,比较困难,这需要为师者拥有足够的勇气与智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只有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一切暴露于众且仍能保持自尊和自信的时候,他才有真正的自尊和自信。否则他就是表演。”显然,马斯洛所说的“把自己的一切暴露于众”,包括不雅与不洁。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在《开学致词》一文中也说:“假若老师装作知晓一切的人,你们要宽恕他,但不要相信他;假如他承认自己的缺陷,那你们要爱戴他……”这段话也很委婉地指出教师的“洁癖”并不少见,教师其实没有必要“全知全能”。

    放下自尊的架子,取下正经的面具,坦然而真诚地和学生讲讲自己那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窘事,诸如,年少时代的春心萌动,不谙世事时犯下的小错误;如今的知识短板、个性偏执……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正与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是与他们一样有血有肉、有缺点的人,这样才会让学生与自己一起经历人生的成长。(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