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
呼吁建立“教育特区”
周洪宇在《南方周末》上撰文建议,尽快建立“教育特区”,以区域突破带动教改全局。仿照过去“经济特区”的若干做法,在全国选择一个勇于改革且条件较成熟的区域,由中央确定为国家教育特区,赋予其改革的先行先试权,允许该区域率先突破传统教育体制,以后再视情况逐步推开。
这种“教育特区”,不是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倾斜,首先应集中体现在理念上,敢于“跳出现行体制”,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去试去闯。应给予“教育特区”制度创新的特许权。国家把管理高等学校的各类审批权下放给省级“特区”,包括学校审批权、招生自主权、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权,以及人事任命权、学位授予权、学术自治权等;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向地方教育特区放权。凡属教育特区权限范围的事,原则上都下放,准予“特事特办”;凡教育特区需报送国家审批的事项,省级有关职能部门不再审批。教育特区的管理部门也要简政放权,扩大特区内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在办学体制、校企合作、校本管理、社区参与和招生考试制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政府应以宽松的政策支持教育改革创新,允许基层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大胆创新。教育特区内的学校,要真正由教育家主导。
警惕“顺导”变“迎合”
杨国荣在华东师范大学演讲时指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首先面临“顺导”和“引导”的关系。“顺导”主要侧重于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包括对他内在意愿、兴趣等方面的关注。教育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不是教育者单向地给受教育者灌输一套知识系统,而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把握、尊重被教育者内在的意愿、兴趣、个性特点,等等,便构成了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这里,“顺导”意味着避免单向的灌输、片面的强制。另一方面,不能把“顺导”变成一种简单的迎合:在所谓“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的背景下,往往容易出现把“顺导”变成“迎合”的趋向。如在强调教育生动性的名义之下,教育过程可能更多倾向于用叙事性的实例替代实质性的教学内容,这个方面如果过度,则“顺导”也容易变成迎合。迎合的结果是使学生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甚至降低其水平,而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所以,在注重“顺导”的过程中,也同样应该给予“引导”以相当的关注。“引导”的内在目标在于使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诸方面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如何把“顺导”和“引导”恰当地结合起来,这是教育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根竹 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