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培育“乖孩子” □ 王艳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台湾学者李雅卿的《乖孩子的伤,最重》我读了很多遍,这是教师、学生、家长的自主学习书信集,其中有教学的反思,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心得,更多的是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困惑与担心。反复读,越读越觉得沉重,我读出了自己的悲哀——原来我就是一个乖孩子,从小到大,一直是。从小我就因为想争得父母的宠爱而好好学习,用每次考第一名来赢得他们的喜欢。工作了就一直是个循规蹈矩的老师,疲于应付,迎合领导、家长、学生的各种要求和喜好,有时都没有了自我。这样反思自己,我觉得很悲哀,很伤感。人到中年了,我还没走出“乖孩子”的阴霾。

  再换位思考,我是不是也在培育乖孩子呢?从《乖孩子的伤,最重》的字里行间,仿佛看到自己的身影,感受到了自己教育的痕迹。

  作为母亲,作为老师,我心里确实都有一个理想孩子的幻影。我希望自己的儿子是最优秀的,无论情商和智商。为了塑造自己心中的乖孩子,我总是很用心地替他挑选图书,很耐心地劝说孩子要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儿子很争气,他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都很强,艺术才能又很突出,中考时成绩优异,进了重点高中的实验班,各个城市的尖子生凑在一起,儿子的成绩就不那么突出了,我心急,经常告诫他少去打篮球,要专心学习,争取名列前茅。儿子阳光般的笑脸上有阴影掠过,马上不言语了。我也跟着不开心了。

  作为老师,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上课都能随着我的思路走,安静地听我讲话,上课不做小动作,不看课外书。可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小,坐不住,小嘴巴也闲不住,于是给孩子更多的条条框框来压制孩子,强制他们朝着所谓好的方向前行,虽举步维艰,却不肯放松要求。孩子累,自己更累!

  看了李雅卿的文章,我就一遍遍反思自己,为什么要自己的孩子们做乖孩子呢?为什么要他们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孩子呢?为什么要用语言的枷锁“捆”住孩子前进的脚步呢?为什么总嫌孩子不够理想?总想让他们变得规规矩矩、整齐划一呢?

  蓦地想起瑞典的童话外婆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写的那个著名的童话形象——长袜子皮皮。一个典型的“不乖的孩子”。她长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海盗,不在乎自己满脸雀斑、胡萝卜色的头发、小土豆般的鼻子……她虽然聪明、善良、勇敢,但太不严肃、缺乏教养,甚至没有规矩。她古灵精怪、特立独行,不爱上学,敢和警察开玩笑,甚至还会为了拯救男生去打架,和蟒蛇搏斗。

  是呀!我们都应该向林格伦学习。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老师的形象——不用古板的教育体制、规则去干涉孩子们的生活,而是创造出颠覆传统的形象,打破常规,解放儿童,宽容地对待孩子的“出格”,让孩子们能拥有自由的天性。我们要放弃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孩子的幻影,让每位孩子都发现自己的“好”,找到自己认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使孩子从小到大都能保有自信和勇气,不断地去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并且因此发展出属于他自己的应世智慧,最终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威海市塔山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