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读书之心 □ 姜广平
一个真正的读者,一定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读书至此境界,方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一个真正的作家,是拒绝那种胁肩谄媚之态的。很难想象出一个胁肩谄媚的人能写出真正的大作品。同样,一个真正的读者,也一定是拒绝那种媚态百端的文字与姿态的。这是向下的原则。然而,在读者,还有一个向上的原则,也不要轻易触碰,那就是:读书的目的,并非是让一个人可以有凌驾众人之意。至于文人相轻、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这类读书人的通病,其实都是没有摆正读书之心。
真正伟大的作品是对人心灵的抚慰。真正的阅读,也应该是对心灵悲悯的触摸。大千世界,人如蝼蚁;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都是在提醒着人的困境与尴尬。读书的目的,正是对这些永恒真理的追求。所以,在我们论断一个伟大的作品时,其标准为:是否真正写出了人类的文学母题,揭示了人类的问题与困境,并以此推进人类的文明向前发展。因而读书最为伟大的目的,也应该与此相类,即,为了求是、求真,为了文明的发展与心灵的成长。
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其实,相对而言,知也有涯,无涯者乃是人的识见的范围。看似懂了,其实未懂。所以,有人谓,读书人也须历经三境界:看山是山,见水是水;看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西方先哲亦有云,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者有云,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人的识见一直在发展、在扩大。所以,识见无涯。人最不能体认的,不是世界外物,乃是自己。
因此,我们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培养自己穿透这个世界的能力。你所读之书,只不过是为了佐证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然后,则进一步努力改变这个世界。
所以,所谓悲悯之心,首先表现在对无法准确把握的外部世界的虔诚上;其次,则是对万物皆有定数,甚至万物皆归寂灭的敬惜与敬畏。所读之书,并没有教我们自命清高、视万物为刍狗。如果读书只为视他人如无物、目无下尘,那么,一个读书人就陷入了最大的困境。“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并非确论。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学者,其实是一种仁者爱人的形象。
仁者爱人,便是真正的读书之心。
当然,一个人可以为自己阅读的进益而高兴。但上天之德,天纵之才,乃是为了回馈社会,造福苍生。这才是读书的根本。因而,我在读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时,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真正的读书,竟然不是为了自己。你可以说钟灵毓秀集于你一身。然而,造化的这份钟爱,必是希望一个人能够有所担当,仍然回报造化万物。有了这份仁爱之心,也就发现,世间所存在的书,乃是相通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就看到了读书人的差别。很多读书人将自己的立场、思想尽皆丧失掉了。试想,读书人尚且如此,又何况那些凡夫俗子呢?威廉·福克纳说自己的写作:“我管什么读者,我引导读者。”其实,读书人,也必须引导那些不读书的人啊。
知识分子不光要会在书房里研究知识,还要投身到社会中,用自己的知识去启蒙别人。从柏拉图和孔子开始,社会有了知识分子,也就有了无法独立的知识分子。独立知识分子或独立学者,只是从体制角度而言。任何一个读书人,都必然是某一种社会发展的结果。那么,对天下、对苍生、对社会负责,也就是读书人的必然使命。
所以,读书,其实只是为了一种被选择。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是必然会被选择作为一个具有担当精神的天使的。
这也是一种读书之心。
姜广平,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学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0年。现任中国素养教育网主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