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道”
(上接1版)
一直对课堂教学有着深刻思考的汪兴益则直言以往课堂上存在的种种弊端。学生的问题意识、开放式思维的缺失是当前备受诟病的,其原罪在课堂。传统课堂存在四个自以为是:自以为讲授了,学生就听进去了;自以为听进去了,学生就懂了;自以为弄懂了,学生就学会了;自以为学会了,就会用了。在传统课堂上,学生仿佛是个物体是个容器,在机械而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至于学生能储蓄多少知识,那要看老师的“灌水”力度和学生的“容量”大小了,这种课堂只有老师单向的传输,没有学生的思维碰撞,只有老师卖力的表演,没有学生主动的参与。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缺乏“学会思想”和“生成智慧”的课堂价值。
这次大讨论被定义为铜都双语学校开启课改之旅的“遵义会议”,具有标志性的转折意义。被逼求变,2003年铜都双语人以小岗村改革者的姿态吹响了课改的集结号。那一年,“打破旧课堂,经营新课堂”、“经营课堂是校长的第一要务、教师的第一要务、学生的第一要务”被写入铜都的课改宣言。
盛国友的表达更富张力,“对课堂的探索,是对师生生命质量的最大关怀”。“对学生来说,课堂的失败是起点的失败,是最可怕的失败,而课堂成功则可能成为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谁经营课堂,改变了课堂,谁才能真正撬动课改”。“我们常说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不是平均分配教育资源,而是让校园里的每个孩子都能拥有教育过程参与机会的公平,享受成长和发展权利的公平。这才是深层次的教育公平”。他一连串具有冲击力的观点,让我们对这位从公办学校出走投身民办教育的化学教师怀有更多的敬意。
“课改,是最大的教育之道。”汪兴益说,铜都课改经历了一个“问道、谋道和治道”的过程。课堂的“道”在哪里?按照他的表述,课堂之“道”在三个方面得以诠释,第一是课堂的道义,要求我们要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知识与发展三对关系,要树立全面、和谐、人本的可持续发展质量观,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第二是课堂规律,要遵循学习之规、导学之规、师生发展之规,要尊重规律,弘扬个性,发展生命。第三是课堂路径和方法,要建构一套立足于学生的学和发展的科学化、本土化、流程化的方法论体系,明晰结构、流程、方法,全面落实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铜都人开始试图改变课堂,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寻求突围,落实有效课堂结构框架,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致力打造生态型、生活化、生命性的高效课堂,实现“三生”高度融合,知识、能力、生命深度共鸣。铜都人把这场“打破旧课堂,经营新课堂”的改革称为铜都发展的“二次创业”。
五环课道:让课堂实现深度转型
重组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范畴。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方法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建构知识,显然是经营新课堂的关键所在。如此,构建特色课堂运行机制,打造互动共享式课堂教学模式,这正是铜都双语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铜都双语学校围绕着“结构”和“方法”两大教学原点自主构建的“三模五环六度”高效课堂运行机制,既保证课堂导学的紧张有序,又彰显出开放性课堂的生动活泼。“三模”由“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导学模块构成;“五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反馈”五大环节;“六度”要求教师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当堂反馈的检效度。
铜都双语学校推出的自研课、展示课、训练课、培辅课、反思课等五种课型,其内核是自主导学式,并具教学针对性和连续性,与其说是课堂形式的创新,不如说是教学形态的深化。而铜都双语学校的老师说:“我们的五课型教学法,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细化和类型化,让我们的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的放矢。”
他们将预习、上课、训练、培辅、反思等常规项目整合成工厂流水线式的学科导学流程,命名为自研课、展示课、训练课、培辅课、反思课等,并进入日常化、生活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之中,避免了教与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无序性。它是对课堂类型的规范,它以具体的操作程序和要求,规约着每类课型中的教与学的行为,让课堂动静有致,收放自如,既有普遍性,又有针对性。
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种课型环环相扣,各显异彩,每一课型都有自己的规范要求,对导学方法都有所厘定。学校的自研课型类别有晨读课、阅读课、预习课、自练课、活动课等,每类别均有明确时段安排、达标要求、导学方式、检测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展示课型按“三模五环六度”的课堂运行机制进行操作,导学方案为抓手,自主学习是基础,小组学习是关键,课堂竞评是助推,课堂高效是目的。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实施。操作时要求能落实“三主”,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发展为主线;倡导“三自”,即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鼓励“三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实现“三会”,即学会、会学、会用;发展“三维”,即认知、情感、技能。
训练课型按照目标性、启发性、分层性原则,精心设计训练题,以“做题——反馈——评析——拓展”为导学流程,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培辅课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最为突出的课型。教师要及时搜集整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遗漏进行更正或补缺。搜集信息,对学生学习中认识有偏差或错误之处进行整理归类。学校教师们特别注意区别个性化和倾向性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倾向性的问题集中解决,辅导及解决途径一定是先兵帮兵,后教师帮扶,这样才能起到好的学习效果。
学校的反思课型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超越,具体操作:“日反思”,学生当日针对自己学科学习态度、知识达标、能力形成等情况进行反思小结,以“病题诊所”“学习心得”的形成呈现在“日导学方案”上。“病题诊所”栏,学生自主搜集当日训练中的典型错例,并分析病因,提出预防措施。“学习心得”栏学生用简洁文字描述自己学习历程、收获与教训。“周反思”,科任教师每月安排一节“自主反思课”。组织学生从课堂上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思维发展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
之所以用“五环课道”来命名这一教学模式,汪兴益认为,道即文化、即境界、即规律、即方法。“五环课道”这一概念更能准确表达他们对理想课堂的期许。
“五环课道”是可控性、程序化、标准化的教学体系,它将现代教育理念“定模”,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导”字当头。只有通过引导和激励,才能让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才能由知识到方法、由结果到过程,才能让课堂涌现活力,让学生充满动力。它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为主体模式,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行为规范化、流程化,力抓“课堂结构”和“导学方法”两个原点,营造互动展示情境,建构了一套以“自主导学”这核心的课堂运行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的互动展示提供平台,创设氛围,发挥追问诱导、调控服务、精讲点拨、目标引领等作用,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
关于为什么要建构模式,铜都双语学校曾对此作了充分行动研究。在课堂改革模式满天飞的当下,课堂是否需要模式一直争议不断。那么课堂到底是否需要模式,构建模式的价值何在?盛国友放下了手中的水杯说,“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模式,模式是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按照科学的流程与结构来做,是一套方法论体系,再好的理念必须通过具体的模式和流程予以呈现,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模式都共同指向于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这样的理念。我们所构建的模式就是要从教的模式向学的模式过渡,模式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动态发展的,模式最终要生成一种课堂文化”。
建构模式的另一重要背景是,铜都双语学校作为民办学校面临的“师资”难题一直无法破解。汪兴益把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归为优秀教师的“水土不服”和“水土流失”现象。他对这种两种现象的解读是:一些优秀教师往往都有自己独立的一套教学体系,很难成为学校倡导理念的积极践行者,而年轻教师因为缺乏经验,又无法担当重任;民办学校很难像公办学校那样让教师有稳定感和安全感,只要有机会能进入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老师随时可能选择离开。因此,师资问题往往成为民办学校发展的最大难题。难道民办学校只能靠“聘名师”来输血发展吗?民办学校的“自我造血”的机制在哪儿?铜都人苦苦思索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无意中被自然化解。
盛国友一直引以为自豪的是,刚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一星期时间的岗前培训,便能顺利上岗并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都得益于课堂模式的构建,它规避了因为教师经验不足或专业素养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模式让教师迅速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陪伴者,而通过集体备课的导学稿弥补了个别教师专业素养的短板。”盛国友说。
在强调模式的时候是否会抹杀教师的个性?盛国友回答这一问题时,首先对以往教学质量的“教师决定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师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人们所期望的“自来水”或“河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真理的权威,而应学会激发学生、点燃学生,然后师生一起建构知识。“教师的教学个性就体现在导学稿的导学设计和课堂执行的指导力上。这种新课堂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课前导学稿的设计能力、课中组织调控调动能力、关键处的引导点化能力、学习团队有效评价能力。”盛国友补充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