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道”
他们也在不断观察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种种乱象。比如,他们追问课堂真的动起来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好起来了吗?今天,课堂教学手段可谓鲜招迭出,有小品式表演、擂台式比武、主持式助讲等等,把课堂变成了模拟表演的舞台、直观演示的秀台,甚至茶馆或超市。这种课堂流于表面,重形式而轻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缺乏抽象化的感知阶段,使学生理解力的发展限制在特殊的物质符号的低级水平,其结果是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汪兴益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僵化”是传统课堂的“痼疾”,“多动”是当下课堂的“新症”。
“我们要破解的就是这样课堂热闹之后的难题。”汪兴益说。“五环课道”自有法度,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动而不乱,收放有度。铜都双语学校老师肖建军说,“五环课道”强调“到位”与“让位”,所谓“到位”说的是老师在该出场的时候一定要出场,不能一味地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而自己却成了课堂的“边缘人”“局外人”,此谓“该出手时则出手”。所谓“让位”说的是老师在该屏蔽的时候一定隐没,将课堂交给学生来主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发散思维,发掘教材资源,掌握文本知识,经过对知识的拓展延伸来强化能力的提升。
从“五环课道”出发,铜都双语学校还发展性地提出了“五环课程”的大课堂育人理念:教材学习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校本研习课,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深化课堂改革;个性发展课,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开设个性选修课;行为养成课,关注学生心理需求,重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德养德,以行促学”;社会实践课,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活动。
“五环课程”的推出让他们的课堂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深度呼应。
五环学道:对当下应试型导学案的系统突破
“我要给当下那些严重异化的导学案打零分。”当我们的话题再一次聚焦于导学案的功能和价值时,盛国友首先抛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这源于他对全国众多课改学校导学案的对比分析。当前学案教学几乎成了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载体,但问题单、讲义稿、训练卷式的导学案其实质已成了应试教育的怪胎,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没有真正体现出导学功能,已备受诟病。
真正的导学案应该是对教材的再度翻译和转化,是教材的师本化和生本化开发,是变教材为学材,变文本课程为生活课程,变教程为学程的文本呈现。导学案是纲,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施工图、学习的路线图。“当导学案仍然是以知识呈现的时候,就一定是应试教育的‘怪胎’,这样的课堂走下去,比传统课堂还可怕。”盛国友说,“导学案的习题化是对导学案的误读。这样的导学案是需要批判的,是需要摒弃的。”
铜都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技术之二,就是不断升级改版的“导学稿”,这也是确保教师在“五环课道”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
导学稿在铜都双语学校有一个特别的称谓——“学道”。这个名字的产生来源于学生的智慧。去年以来,汪兴益一直在思考,如何给这个每天使用的导学稿重新命名。在完成了导学稿的优化升级后,他一直纠结于能否有一个能涵盖这一学习工具真正内涵的全新名称,为此,他们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征集名称。
学生们提出的名字给了老师们更多的启发。学生们给导学稿起的名字有很多,比如,“本草纲目”、“学程导航”、“学航”、“学简”、“学道”、“学习路路通”等,这些富有创意的名字昭示了铜都双语学子对课堂的思考。
铜都双语学校的导学稿曾经几易其名,先后经历了“讲学案——导学稿——学道”等名称的变化。名称变化的背后是导学案结构和内涵的不断深化。
汪兴益说,理想的课堂标准必然要关注两个指数:一是课堂幸福指数,二是知识建构能力指数。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需求出发,把握好“活”与“乱”之间的尺度,做到治而不乱,收放有度,低耗高效。而要做到这些,没有良好的“导学”机制是不行的。导学稿的出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在铜都双语学校,老师上岗首先要过“学道”的编写关,不会编写“学道”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见证了整个“学道”演变发展历程的青年教师齐永甲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学道”的发展轨迹。从2005年到今天,铜都双语学校的“学道”每天都在发生变化。2005年,铜都双语学校使用的是“讲学案”,那个时候的“讲学案”还是手写的,它是教案与训练稿,也即作业的结合体。每个学科都不一样,而每个学科不同的老师之间又不一样。这一载体的出现,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厘清了课堂流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是对教案的稍加变形,打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并没有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体现了训练的价值。这是铜都双语学校“学道”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的时间节点在2007年,“讲学案”逐步演变成了提纲式的学习方案,有了“导学稿”的统一名称。学校也有意识地引入表格来统一教师的编写,规避了导学案编写的随意性。导学稿中也有了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和展示方式三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教师最看重的是自学指导中结合班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编写指导语。导学稿的突破在于体现了分层教学精神,“每一份导学稿中一定有一点是专门为最后一名学生设计的”。
2008年铜都课改开始提速。这一年,他们的行动更加有力,体现在导学稿上就是研制出了结构化的导学稿,真正体现了“五环课道”教学模式,实现了原来的知识本位向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转变。
这时的互动已经有了具体的策略和流程。导学稿中的每一层互动旨在解决不同的问题。第一层,两人小对子,着重于解决浅层次学习内容,同伴互助给对子的自学情况评定登记;第二层,五人互助组,在小组长的引领下消除主观题、大问题,疑难问题互相交流,同时也对组内学困生进行培辅,五人互助组任务最重要,小组长价值最大,其能力直接决定了互助组的成与败;第三层,十人共同体,其任务是做展示前的准备,完成主展示区版面设计,需展示同学进行语言、动作、互动问题等的提前准备。
“在导学稿的引导下,现在的展示是主题性展示、话题性展示、板块性展示、生活性展示,展示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前不能同日而语的。”齐永甲说。
如今,“学道”更注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验和自我建构,在内涵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教师在编制“学道”时真正有了课程解构的意识,能够变教材为学材,变教程为学程,把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发展链接起来,实现由知识性课堂向生命性课堂迈进,从而达到知识、素养、生命三者深度融合。汪兴益说,“学道”,即为学之道,要能看到学生思维的痕迹。有学生说:“学道”让我们知道每堂课、每天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了,它是我们真正的“老师”。
在铜都双语学校,“学道”的编制要求必须重建“两观”,即重建教材观:转变目的型教材观为手段型教材观,把教材当手段、媒介,让其起到框架、线索、导引的作用,做到知识背景化、生活化、整体化,把冰冷、浅表性知识转化成适合学生“脾胃”的丰富、灵动的自然知识,使教材和学生充分互动和充满活力,让知识成为学生从已知世界向未知世界探究的工具和武器。
重构导学观:作为以促进学生生命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道”,应充分关注每一个生命主体的自主建构过程。“学道”应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条件:自学指导高度关注“问题呈现”、“情境刺激”、“学法指导”;互动策略应提供合作学习的程序、形式、内容;展示方案应体现情境性、主题性、活动化、生活化,从而更好地营造课堂学习的“生活场”、“思维场”、“情感场”。
铜都双语学校“学道”的编制无疑是对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它实现“三个合一”,即以“三定”研备为形式的备研合一。“学道”的编制大大激活了教师的日常教研,教室、办公室成了教师的研究室。课标、教材、学情的深析,导学行动策略的谋划等都成为教师的常规教研活动,真正实现了校本科研日常化、真切化、生活化。
它实现了以“学道”为蓝本的导学合一,它承载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渗透着教师的导学策略,它要保证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还必须把知识升华为一种学习经验,要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边型教学”转变;从“单一性学习”向“多元化学习”转变;从“知识记忆型”目标向“思维素养型”目标转变。 (下转8-9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