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该更有“文化” 雷振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0-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深秋十月,我们迎来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这次大会上,“文化”成为核心命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希冀和追求。

  是的,从没有一个时候,我们如此看重文化的力量和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人类试图用文字来描摹文化,却很难给出确切的解释,文化就在我们周围,看不清,摸不着,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它让我们找到了价值的认同,找到自己的根。

  提到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四个字——“以文化人”。这可谓是对文化功能最简洁但却最准确的阐释。而此处的“文”,正包含了教育的功能。按照杜威的解释,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教育是“社会文化进步、改革的基本方法”。

  所以,教育界有了这样一句老话:建学校就是建文化,办学校就是办氛围,做教育就是以文化人。毫不夸张地说,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学校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学校竞争力价值的根本体现。关注文化、寻找文化、重塑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是否具备文化这一特质?如果把人分为自然人、社会人、文化人,那么只能遗憾地说,现在的一些学校还远远没有达到“文化学校”这个阶段,甚至还处在原始的蒙昧阶段,还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还在用“时间+汗水”的野蛮方法。

  在没有文化的学校,我们看到了许多怪事,譬如“绿领巾”,譬如体罚,譬如以考分排座次,譬如“以优劣分班”……于是不难理解有人称现在的学生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当学校都不再讲文化,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怎么能要求我们的学生呢?

  回溯历史,从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到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厚重而无形的精神底蕴,有了独具一格、别具特色的文化追求,才有了它们的辉煌。时至今日,学校需要的不仅是重金打造的硬件设施,而是真正有灵魂的软件内核。当我们急匆匆前进时,请低头沉思,你的学校可有“文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