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课改的本土化探索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课改记录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周书贤 □ 特约记者 李克准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因颍河从东边流过而得名。本报暑期“课改中国行”公益宣讲和采访活动来到了这里。
与当地的校长、老师座谈时,记者明显感到,课改在这里呈现了集体繁荣的态势,校长、老师们言谈中所传递出的对课改所保持的特有的激情与理性,更让人感动。他们在讲述了课改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道出了很多曾经和正在面临的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课堂改革为这里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本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研模式。推动课改日渐深化的不仅仅有来自一线教育者的热情,还有颍东区教育局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不断调整优化的服务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转变服务职能和服务方式,基层学校有什么样的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局长郭必林说。
与很多区域推进课改的策略一样,颍东区的课改也采取了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策略。该区教研室主任丁虎把课改的历程形象地比喻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即学习模仿阶段;第二阶段为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即反思借鉴阶段;第三阶段为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即经验的本土化探索阶段。
从发现问题开始寻找突破口
在完成了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后,颍东区的教育开始面临新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打工人员子女进城就学人数的增加,农村学校学生数锐减,小班化倾向明显,特别是布局调整之后保留的教学点,班级人数大多不足25人,个别教学点班级人数甚至在10人以下。“但是,这些学校的课堂并没有发挥出小班额在教学上的优势,并没有带来农村教学的高质量。”教育局副局长蒋祥振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区学校特别是一些优质学校班额过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是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小班化在教学改革中的优势,留住农村学生;另一方面则是如何破解大班额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因材施教的难题。
“面对这些问题,通过政策的调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关键还是要从课堂教学上寻求突破。”郭必林告诉记者。
于是,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颖东走向区域性破题,始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成为颍东区既定的改革主题。
他们首先以小班化教学研究为切入点推进课改。在丁虎看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小班化有利于实现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使得备学生成为可能,便于充分了解学情,因材施教。为此,在农村学校,他们发挥天然的小班化优势,加强小班化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在城区学校,则通过新型学习小组建设,把大班额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入学生讨论、展示、互动的机制,让每个小组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学习组织,成为一个学习的动车组。
“我们确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而看课堂教学改革是否启动的标志是,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动起来了。”教育局党组成员刘怀生说。
在课改推进过程中,颍东区教育局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实施“菜单式”服务,变传统的“检查式”、“找问题式”的视导为“服务式”、“提升经验式”交流研讨活动。“过去是哪个学校差、存在问题多,就到哪个学校视导,现在是哪个学校做的好、课改力度大、成效明显就到哪个学校帮助提升经验,树立标杆。”丁虎说。 (下转2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