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需要展示 □ 李延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西省教育厅张卓玉副厅长撰著的《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书,极力倡导人本主义教育。人本主义的主题是:尊重人的本性,捍卫人的尊严,崇尚人类智慧的力量,相信人类进步的永恒。它所倡导的核心是:以问题及其解决为教育的起点,使教育从成年人为学生设定的生活回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从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体系回到认知起点的问题解决,从过去和未来回到现在。以“种子思维”理论看待学生,即把学生看做有生命力的、需要呵护的、有水分和阳光即可生长、成熟的人。为他们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吸收、获取与释放、展示的有机统一的过程中得以健康成长。

  当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替代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时,也就意味着教育替代了教学,即教学升华成了教育教育的使命是促进和保障人的健康成长,而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老师就知识而讲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使知识变成了死知识,这样,就使得老师变成了死教知识的机器,学生变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无法体验到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因此无法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也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吸收、获取与释放、展示的有机统一的过程。吸收、获取是手段,释放、展示是目的。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习得知识,为将来应用做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但学生把习得的知识以及所思、所感、所悟通过各种形式及时表达、表现出来,与大家共享、交流、证实自我,使习得的知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过程才是真正实现学习三维目标的过程。

  展示一词由“展”和“示”构成。“展”指发展、伸展、展开,它体现着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不断生长、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示”指呈现、表达,这个词含有展示主体试图与特定对象交流、共享,以及企盼回应、关注、欣赏、评价等内容。展示一词因而体现了生命的两种本性。一方面,作为个体,他要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他要交流,要欣赏或被欣赏,要评价或被评价。展示前的准备过程也是一种学习,展示的学生要研究哪些内容应当怎样展示;对于作为听众的其他学生来讲,他们既是观众,又是裁判,还是合作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会了学习。

  “人本”需要展示。展示内容具有多元开放性特点,因为学生在自学、讨论、展示过程中除了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外,还生成了许多与文本知识相关联的、拓展延伸了的问题。展示形式具有灵活多样性特点,参与展示的学生,或个人,或小组,各自发挥特长或融合集体智慧,通过讲解、相声、小品、演唱、绘画、情景剧、采访、播报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他们在准备展示和实际展示过程中得以学习、锻炼和成长。就班上其他学生来讲,他们在评价、欣赏、反思过程中吸收、借鉴和成长。

  展示在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点燃学生的“表达情”,捍卫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但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而且展现个人的智慧风采,使孩子获得“成就感”。

  展示满足了人性的基本需求,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形式。展示最大可能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才智,保障了学生有自信和有尊严地成长。展示拓展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渠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动力。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临汾市新立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