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村的教育故事(三) 赵新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按语:段村位于冀南平原腹地,全村4000余人。自2000年始,该村共走出大学生160多人,其中本科二批以上60人,研究生10人,特别是2011年度,考入本科二批以上大学的就多达20人,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还流传出许多耐人寻味的教育故事。

  在和支部书记王相奎的接触中,只要一提到学校、老师、学生,他就喜笑颜开,像打开了的话匣子,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但到末了,他往往话锋一转,习惯性地嗫嚅道:“几年前调走的我那两名老师,真让我心疼啊!”

  两位老师何许人也,为何让王相奎念念不忘?一位是代学如老师,教语文、思品两门课,还常年兼任班主任,1992年中师毕业回村任教,其丈夫秘运铎也是本村人,大学毕业后回村任教13年,当校长后又被县教育局选聘为教研室主任,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代学如老师也于2005年调往县城学校任教。代老师不仅在本村的教学成绩斐然,而且还连任两届市级教学标兵。另一位是张自习老师,也教语文兼班主任,相隔一年也是随丈夫调往县城。两根“顶梁柱”老师冷不丁调走,可急坏了王相奎书记,因涉及到教师的个人生活,他不忍心卡着不让她们走,只有三番五次到学区、教育局要求调人,直到换来一名急缺的英语教师到任,他才作罢。

  最近,南和县决定全县新补充60名小学教师,全部为最急缺的音体美“小三门”,并且全部定向农村、定岗服务8年以上。王相奎书记听说这个消息后,当即找到教育局长、县委书记要人,当要求(3位教师)得到满足后,他简直乐开了花,进村后几乎逢人就说。

  王相奎书记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这在农村也算得上“知识分子”了,因而他也深知学校教育中教师的重要性。他经常这样说:“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没有学不好的。”

  在配合学校管理上,几十年来,段村的干部们一任接一任,创造、积累出了一套适合本村实际的独特而有效的管理办法。

  譬如:前些年随着农村独生子女入学人数的增加,溺爱孩子的家长和要求严格(可能有体罚现象)的教师不断产生摩擦,一些不冷静的年轻家长就跑到学校和老师吵闹,造成很恶劣的影响。为了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为学校教学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村双委当即决定出资向学校派驻两名保安。直到去年,随着村里教育环境的优化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这种现象才彻底消除,两名进驻学校近3年的保安也就自然淡出了。

  再就是村里保留了几十年的“大喇叭喊教育”的制度,也时时激励着教师和学生们不能(也不敢)有一点点儿懈怠。每当学校或教师、学生获奖乃至期中、期末全乡教学评价结果公布后,段村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向全村老少一遍遍公布,少则三两天,多则十几天。特别是每一学年的教学成绩,广播的内容更细,具体到哪个年级、哪个学科、哪个班级、哪个老师,名次、平均分数一应俱全。但绝对不涉及学生,一般多为表扬,很少有批评的,随之还有一些物质奖励。

  据一位校长回忆,村里大喇叭公开批评教师只有一次,就是一位本村的民办教师由于一时松懈,致使该学科教学成绩在全乡倒数第一,村干部忍无可忍,几经犹豫,在做好这位教师的思想工作之后,就在大喇叭喊了出去。之后还真起了作用,这位教师引以为鉴,从此积极上进,教学工作一直没有落后。现在这位教师虽五十多岁了,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受到全村父老乡亲的尊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