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门必修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韩】李顺炯 绘

    《妈妈课》 【韩】智光 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父母的觉醒》【美】沙法丽·萨巴瑞 著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塞满故事的幸福童年》 袁晓峰 著 海峡书局

    编者按 冬天的脚步近了,这个季节,适合捧读一部温暖的书,在字里行间,感受迥异于冬季的温度。本期,我们聚焦一个温暖的主题:书里的亲子之爱。

    怎样爱孩子?给孩子什么样的爱?这并不是一道简单的题目。对教师而言,爱同样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深入研究的课题。有人说,遇见孩子就遇见了爱。但当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也常常使教育者怀疑孩子、怀疑自己,甚至怀疑对孩子的爱。走出焦虑,回归平静,让我们去书里寻找智慧,在书外体察感悟,学好爱孩子这门必修课。

学习做父母,学习做老师

    ■王艳芳

    莫让孩子成为挂满父母愿望的树

    为人父母,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但如何做个优秀的老师,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我们要当孩子的终身教师,并且只有一次机会,若教育不得法,可不像农夫种庄稼,收成不好还有来年,孩子的成长不可逆转。诚如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而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情结的父母们对孩子往往有一种超值期待,在不考虑孩子兴趣的情况下,让他们奔波于各种培训班,把很多不切实际的愿望一厢情愿地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了一棵挂满大人愿望的树。还是让我们听听《妈妈课》的作者智光大师的劝导——“不要给孩子画地为牢”吧。

    在《妈妈课》中,智光大师一再告诫妈妈们,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他用大量的事例告诉我们,对孩子耳提面命不如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来得更为有效,而且妈妈们一定要修心,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就像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说的那样,一定要保持上游水源地(父母)的清洁,下游的水质(孩子)才能清洁。假如我们安排孩子放学回家,写完作业,阅读一下课外书,但布置完就去看电视、打麻将、玩电脑,孩子的执行效果很可能不甚理想。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接受什么,您就去诱惑他;想让孩子排斥什么,您就去强迫他。”身教重于言教,我们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最好先把自己变成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以身作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驱走心中“乖孩子”的幻影

    朋友的女儿源尘曾经创作了一幅漫画《兔子老师的爱好》,获得第六届“回澜杯”全国中小学漫画竞赛二等奖。画的主题是:老师是长耳朵的兔子,所以要把猴子、猪、老鼠,全部教育成兔子,全都揪出了长耳朵。这画出自一个孩子之手,令人震撼!在如此聪慧的孩子眼里,有些老师和家长就像这位兔子老师,“千辛万苦”把不同个性的孩子全都培育成了“乖乖兔”。

    扪心自问,我有没有在培育“乖孩子”?作为母亲,作为教师,我心里确实有一个乖孩子的幻影,我希望自己的儿子是最优秀的。儿子很争气,他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都很强,艺术才能又很突出,中考时成绩优异,进了重点高中的实验班。各个城市的尖子生凑在一起,儿子的成绩尚可,但并不如我期待中那般理想,我开始心急、焦虑,要求他少打篮球,要专心学习,争取名列前茅。儿子阳光般的笑脸上有阴影掠过,我也跟着不开心了。

    《妈妈课》中,“为孩子能独立自主鼓掌”和“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这些章节,使我认真反思了自己在亲子沟通中的做法,我发现自己不够智慧,没有对男孩和女孩的生理、心理差异给予足够关注,高中时的男生荷尔蒙分泌旺盛,需要通过打篮球、踢足球等高强度运动加耗,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精力来学习。

    作为老师,我希望学生上课都能安静地听讲,不做小动作,不看课外书。可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小,坐不住,小嘴巴也闲不住,于是我给孩子更多的条条框框来压制他们,强制孩子朝着自己所谓好的方向前行,虽举步维艰,却不肯放松要求。孩子累,自己更累!

    《妈妈课》是一本给父母的书,在我看来,也是给教师的书,因为,爱需要智慧,需要学习。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学生的刻板要求,反思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反思是否应该将“乖孩子”从自己的词典中删去……

    蓦地想起瑞典的童话外婆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笔下那个著名的童话形象——长袜子皮皮——一个典型的“不乖的孩子”。她长大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海盗,她古灵精怪、特立独行,不爱上学,敢和警察开玩笑,甚至还会为了拯救男生去打架,和蟒蛇搏斗。

    林格伦的故事启示我们:尊重童心、呵护童真,才是对孩子的真爱。我们要放弃自己心目中“乖孩子”的幻影,发现每个孩子的“好”,帮助他们找到认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径,然后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使孩子从小到大都能拥有自信和勇气,不断地去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并且由此发展出属于他自己的智慧,最终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我们大人需要给孩子犯错、淘气和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在犯错、改错中收获心灵的成长。像智光大师说的那样“教育孩子学会在争吵中交朋友”,孩子间有了矛盾,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面对,去解决,教师和家长不要插手,千万不要培育“乖乖兔”!每完成一件事,都可以为孩子总结评价一下,这样,孩子既能从表扬中得到肯定,又能在批评中找到改进的方向。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刚坚持了几天,就想见成效,那是大人们太急躁了。我们应该记住,教育是慢的艺术。

    给孩子的爱因时而异

    中国城市的小学校门口这样的情景屡见不鲜:早晨替孩子背着书包的家长,晚上在校门口排队等候的大人们,看着自己的孩子就很满足,接过孩子的书包背在肩上,旁边的孩子乐得悠闲地甩着胳膊。要是老师批评了孩子,就说老师不对;天气稍有变化,医院儿科门诊便门庭若市;升旗仪式上,有的孩子因为站的时间长一点,就脸色苍白,站立不稳,被送回教室休息;体育课上刚跑两圈,有的孩子就喘个不停……

    想想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常常为孩子们“包干”呢?很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都想代劳。在不满地抱怨自己养育了一代“小皇帝”时,家长们有没有想过是谁缔造了这些“小皇帝”?孩子们娇生惯养的毛病是天生的吗? 

    《妈妈课》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但绝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需要我们放手,需要经风沐雨,在广阔的天地里磨炼自己。

    如果大人是一座山,那么孩子永远是山脚下的一棵小草,如果大人一直张着有力温暖的翅膀,那么孩子永远是翅膀下飞不动也不想飞的小雏鸟。孩子需要成人的呵护与爱,但什么才是成长所需要的真正的爱呢?

    智光大师告诉我们给予孩子的爱是因时而异的。幼儿期需要的是无私的爱,青春期需要守护的爱,成年后则需要冷静的爱。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在第一阶段都给予了孩子最无私的爱。但在第二、第三阶段就可能会溺爱、错爱,甚至以爱之名做出非爱的事。

    我特别喜欢网友“纽约疯妈Jenny”的一篇文章——《父母的有效限期》,她说父母和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限”的。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可以完全依靠的,这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都应该在此之前完成,此时是验收的季节,当如智光大师所言给予守护的爱和冷静的爱。孩子大了,成年了,有思想了,父母的爱要有所节制,要学会默默守护,学会冷静,而不宜对孩子过多干涉,随着青春逆反期的到来,如果教育不得法,妈妈的家长权威就面临挑战。在妈妈强调相关问题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得特别不耐烦,妈妈含辛茹苦,孩子却我行我素,妈妈只余无奈和痛苦。这让我想起了教育专家研究的一个结论:孩子在10岁以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10岁到20岁之间是对父母的轻视期,20岁以后才逐渐了解父母,直到50岁以后才真正理解父母。

    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上帝召开一个会议,了解自从赐给了动物们翅膀后,他们是如何使用的。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因此生活无忧。”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未派过用场,它背负在我身上,已成了沉重的负担。”企鹅说:“我已经把翅膀变作了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够在海洋的深处自由来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