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门必修课
上帝忽然发现还坐着一个人,便好奇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啥?”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亲子之爱是一门课,修好这门课,便获得了在教育天空自由飞翔的翅膀。
(作者系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教师)
父母的觉醒:爱的觉醒
■蓝莓兔子
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读得如此缓慢而艰难。之所以如此,并非不喜欢,而是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思想洗礼与重塑,其间不断地怀疑、否定、思考、自省,并重新与孩子建立起成熟的亲子关系。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渐渐不再是我们怀里那个香甜柔软、笑起来像花朵一样美丽的小婴儿,也不再是那个整天缠在我们身边、充满各式疑问的可爱小屁孩儿。他慢慢拥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气质,他开始独立地思考,渴望安排自己的生活。对于父母而言,这可能是一段相当可怕的时期,他们用与幼儿相处的经验告诉自己: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的思想、爱好和未来都需要由自己去考虑和安排。沉溺在甜蜜梦境中的他们,一心想要掌控孩子的人生。他们用忘我的牺牲与付出,期盼着孩子能继承自己所有的成功与辉煌;他们毅然忘记自己在成长中所经历的伤痛和失败,却坚信孩子可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我知道包括我在内的无数父母,都曾经或者正处于这种状态中。而这种想要主宰并控制孩子生活的思想倾向带给我们的,往往并不是孩子的成功与荣耀。恰恰相反,它更可能导致我们与孩子间持续的痛苦对抗,或是孩子表面平顺接受、内心渐行渐远的可悲现实。身为父母,我们常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深深的无奈。即使你并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即使你对孩子的要求“只不过”、“如此而已”(请注意,这里的“只不过”和“如此而已”,其实也仅是站在父母的立场,而非孩子的心声),你仍会为自己不得不一再重申某件事情,而孩子却一次又一次不小心触犯而懊恼不已。你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对其他孩子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自己的孩子做起来却是那样艰难?改掉粗心、邋遢、没有礼貌的坏习惯,真的有那么难吗?做一个认真细致、干净整洁、懂得微笑问候的孩子,真的有那么难吗?每天准备好要带去学校的物品真的有那么难吗?
面对这一系列疑问,我们更应静心思考的问题或许是:为什么我们的期望总是高于孩子的实际?我们是否就如《渔夫和金鱼》中的老太婆,永远不懂得满足,总是将更高的期望不断地压到孩子身上?我们的内心是否有某种与生俱来的自负感和所谓的责任感,认为我们应该去主导孩子的生活?当我们以爱之名,为孩子安排应学的课程时,是否真正考虑了他们的爱好与能力?我们是否希望孩子不仅仅继承和遗传自己所长,同时还能弥补自己的所有缺憾?我们是否能够在快乐地欣赏孩子的优点时,坦然地接受他们的不足之处?我们是否尊重了孩子享有自己生活的权利,让他们能够无拘无束地发展独一无二的自己?
大多数家长面对上述问题时,都会在沉默的反思后,无奈地给出否定答案。这种内在的觉醒对我们来说如此痛苦,以至于我在阅读《父母的觉醒》的过程中,总是感受到书中提出的种种观点,如浪潮般拍打并撞击着自己僵化的育儿理念,带来冰冷而清醒的刺痛感。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否定自己的错误,努力找回迷失的自我,让自己忘记那些为孩子安排一切、而他也欣然接受的温馨回忆。我不得不告诉自己:孩子在成长,而我们,也必须重新塑造一种更加尊重孩子个性、克服自身焦虑的家庭关系。
是的,我的孩子可能并不完美,他也许运动能力差一些,动手能力差一些,但是他的想象力是多么令人惊叹啊!他脑海里总有各种奇思妙想:他会画出一个自动进行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新鲜空气的垃圾处理机器人;他会在我工作忙碌时,为我想象一个工作消失机,只要将待处理的工作放进去,它们就会消失不见;他可以小脑袋一转,就写出一篇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小作文,令人惊叹不已……
正如书中所说,孩子有权利做他自己,而不是通过取悦他人而获得认可。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因为虚荣心在作祟。是的,当我们在孩子捧回奖状为他们大声喝彩的时候,当我们在孩子成绩欠佳时将他与佼佼者进行对比的时候,当我们对孩子的爱好一笑而过却对他们的小小错误吹毛求疵的时候,其实是在用世俗的价值观去改变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相信,只有他们做到这些,才是大人心目中的乖孩子,才有资格得到关爱,却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在这个以成绩、荣誉和物质衡量一切的世界中渐渐迷失,忽略了平凡也是一种美,忘记了每个孩子的平凡之下,都掩藏着他独有的不凡之处。
非常喜欢书中提到的那些和孩子共同拥有的平凡时刻——
当我们双手紧握、肌肤相触时/当我们在宁静的早晨刚刚醒来时/当我们一道在温暖的水中沐浴时/当我们一起折叠充满馨香的干净衣物时/当我们全家一起坐下吃饭时/当夕阳西下时/当我们关灯享受安宁的月光时/当我们手把手地教孩子写字时/当我们充满兴奋地阅读一本新书时/当我们品尝心爱的食物时/当我们欣赏自然界的奇景时/当冬日的严寒袭来时……
读到这一段时,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从心底渐渐升起。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孩子一起,去欣赏和分享这些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我们是否让孩子在名目繁多的课外班,错过了感受自然和表达情感的机会?而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沿途风景,那些稍纵即逝的快乐点滴,又会带着怎样的遗憾从我们的生活中迅速退去?
在我看来,书名中“觉醒”二字用得极好,既贴切又当之无愧。作为父母,我们都需要觉醒,觉醒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任其自由发展,而是通过对旧式教育的思索、自省与领悟,有所改变,给予孩子从容发展的空间,也使自己的育儿观更为成熟,比如,关于对孩子抱有的期望:
不要期望孩子对我们俯首帖耳,但愿他们尊重我们;
不要期望孩子盲目跟从我们,但愿他们征询我们的意见;
不要期望孩子跟随我们的愿景,但愿他们创造自己的蓝图;
不要期望孩子一定找到方向,但愿他们发现生活的意义;
不要期望孩子不经历任何苦痛,但愿他们找到完善自我的途径;
不要期望孩子不遭遇任何失败,但愿他们有勇气重头再来;
不要期望孩子永不伤害别人,但愿他们感悟慈悲、求得原谅。
把大人、小孩和书,用爱串联在一起
■柯倩华
我认识袁晓峰老师只不过是在几个月前,在一个工作场合,相聚了几天。我们真正深入地谈话,精确地说,只有两个小时。然而,她在两小时中散发的热情和巨大的能量,以及她所分享的丰富多元的阅读推广经验,令人赞叹不已。面对那么专注、认真、兴高采烈、滔滔不绝的“讲者”,我身为听众,觉得很享受。当时有一对外国老夫妻坐在我们旁边,他们一定觉得奇怪。究竟,我们,或者应该说,她,怎么有这么多话可说呢?
因为爱吧,我想。她是真的很爱读书,尤其是图画书。她也爱小孩,爱看到小孩快乐地读书。于是,她多年来想方设法把大人、小孩和书,用爱串联在一起。她大量地阅读,参加各式各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分享她的理念、知识、经验和做法,积极地播撒阅读的种子,也传递她的热情和快乐。她希望大家都能跟她一样爱图画书,爱孩子,爱上快乐阅读的人生。她不停地说,不断地做,乐此不疲。这份心意,在《塞满故事的幸福童年》这本书里随处可见。读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延续那段意犹未尽的谈话,只是我从听众变成读者,也从独乐乐变成众乐乐。
“快乐”在这本书里是不断被提醒的重要概念,此外,还有许多频频出现的关键词,例如“幸福”、“梦想”、“想象”、“创意”、“幽默”等,都反映出作者对于儿童与书籍的理念。她在书中说:“读童书能让我们更理解孩子,能让我们向孩子学习。”可见,所谓爱也包含着理解。爱小孩,故能谦虚地理解小孩的特点;爱书,要学习如何深入欣赏书的内涵与美感。书与人的关系,友善而美好。书中介绍了许多不同主题的童书,包括情绪、人际关系、生命教育、艺术等,有故事类也有非故事类(知识类),并说明了推荐的理由:是否符合儿童观点、具有幽默趣味、扩展视野、感动心灵等,为在茫茫书海中挑选童书的成人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意见。正确的选择,在建立小孩与书的关系中,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书里也分享了许多阅读方式,提醒读者不仅读,还要细读、精读,以及倾听、观察和思考,绝不轻视小孩与童书。
什么是幸福的童年?或许每个人的想法不尽相同,但我们几乎可以确定,不快乐的大人,无法教养出快乐的小孩。就像难以从读书中获得乐趣的大人,也很难使孩子相信读书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真正从心里喜爱童书并享受与小孩共读的乐趣,将有助于创造幸福的童年。 (作者系台湾儿童文学评论家、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顾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