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中课改的“浙江行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高中学生在上茶文化选修课。(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陈志伟 蔡继乐 朱振岳

    深秋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照进杭州绿城育华学校这间茶文化选修课教室里。

    说是教室,其实更像一间茶艺馆,四张长方形的茶桌四周摆放着小木凳,前面的讲台是一张更大的茶桌。

    我们落座后,年轻女教师窦梅,一边给我们泡茶,一边向我们介绍学校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的情况,“选这门课的学生挺多,主要是高一、高二的女生,也有不少男生选这门课。”

    “学校目前共开设高中选修课173门,今年2月开始实施高中必修课选课走班制。”校长陈建国说起高中课改时,言语中透出自信。

    陈建国所说的这项改革,正是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主抓的“一号工程”。如今,在浙江大地,几乎所有的城市和农村高中,都像杭州绿城育华学校一样,自觉投身到深化课程改革的行动之中。

    今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组织了一次全省深化高中课改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省所有高中学校都开设了选修课,并实行了走班教学,不少学校还开始尝试必修课选课走班教学。

    何以下决心深化高中课改——

    逼出来的育人模式变革

    统一的课程设置、过窄的课程结构、沉重的课业负担、单调的校园生活、千校一面的校园,这是课程改革前浙江不少普通高中学校的现状。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06年,浙江与全国不少省份一起踏上高中新课程改革之路。

    然而,几年过去了,在经过初期的喧嚣之后,很多学校又回到原先应试至上的老路。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现状,浙江省再次踏上深化高中课改的历程。2010年10月,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向我们讲述了浙江省下决心深化高中课改的背景——

    几年前,刘希平带领宁波、温州、金华等地的教育局长到芬兰考察基础教育改革,一次到当地一所只有2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的中学考察。当得知这所学校每学期开设200多门课程时,刘希平和几名教育局长大为震惊。

    “人家一所如此小规模的中学竟然能开出这么多门课程,相比之下,我们中学开设的课程实在太少了,学生几乎没有选择课程的自由。”刘希平说,“那次考察回来后,我们下决心要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上下大功夫。”

    但是,改革的声音刚一出来,就有各种各样反对的声音传到刘希平的耳朵里,有人说,这是“穷折腾”;还有人说,这次改革与上次一样,不会有好结果。

    听到这些风言风语,浙江省教育厅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刘希平认为,这是根深蒂固的应试观念在作怪,也是2006年那次课改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那次课改虽然也要求选课走班,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能选起来、走起来。特别是一些优质学校,总担心失去原有的排名,不少校长在管理上嫌麻烦。”刘希平分析说。

    为了打破不少局长、校长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从2011年11月开始,浙江省教育厅先后赴各设区市召开了34场座谈会,后来又多次召开研讨会,逐渐统一教育局长、校长和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并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汇报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2012年4月8日,浙江省教育厅向省政府就当年秋季全面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行了专题汇报;5月16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在全省全面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一场轰轰烈烈的深化高中课改的教育大变革,在浙江大地拉开帷幕。

    此次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杭州二中是一所知名的优质高中校,校长叶翠微今年教师节前刚被评为浙江省的“功勋教师”。

    在学校的会议室里,这位在很多人眼中有思想、口才又好的校长,向我们讲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让能飞的飞得更高,会跑的跑得更快。”

    叶翠微说,在浙江省这一轮深化高中课改前,杭州二中就开始主动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目前,学校的选修课已从几年前的40门大幅增加到现在的120多门,学生的选择余地非常大。”

    他还用形象的比喻,向我们解释了学校大量开设选修课的好处。他说:“原来,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快餐,现在能提供‘江南小炒’了,有本事的学生还可以吃‘满汉全席’,我们就是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正是此次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改的核心理念。刘希平说:“这次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选择性,选择是这次浙江课改方案的主旋律,即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让高中生能多学些自己想学、有能力学、学得好且对实现自己志向有用的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一些学习和成功的快乐,向着全面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

    主管基础教育的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向我们详细讲述了此次课改的核心内容。他说,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15个字,即“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

    说到改革的具体内容,韩平说:“改革的重心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必修课学分从116分减至96分,选修课学分从28分增至48分。”

    浙江的改革方案还提出,按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四大类划分建设选修课程,并将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全省各普通高中不再有统一的课程表。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选择性,一方面,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建设满足本校学生发展需要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也确保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韩平说。

    如何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

    外引内掘开设选修课

    与所有的改革一样,此次浙江省自上而下发动的深化高中课改行动,注定会遇到许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很多学校缺乏开设大量选修课的资源。 

    怎么办?“我们提出将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缪水娟说。不少学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充电学习,学成后再回学校开设选修课,比如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就是这样做的,学校除给自觉充电的教师报销学费外,还给予额外的奖励。

    除了校内挖潜,浙江一大批普通高中学校开始把目光投向校外,积极与高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开发选修课,甚至直接引进校外课程资源。天台中学与浙江银轮公司等3家公司的合作堪称经典,学校教师与公司专家共同制定高中三年选修课计划,共同编写选修课教材。据校长郑志湖介绍,2012年,天台中学高一年级每名学生分别选修了普职合作、校企合作选修课程,840名学生中选修普职合作课程1015人次,校企合作课程1307人次,10个校企合作研究小组共64人参加。93.8%的学生认为,选修校企合作课程后,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像天台中学这样与企业、职校合作,引进职业技能类课程资源的做法,是浙江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缪水娟说,在上半年被巡查的47所学校中,有17所学校与职校合作开发选修课,有29所学校直接从职校引进课程,有35所学校聘用了职校教师。

    一些优质学校还把目光投向了大学,开始尝试与高校合作开发大学先修课程,或邀请大学教师进课堂,共同开发资优生选修课。杭州二中目前已经与周边高校合作开设了十几门课程。宁波鄞州中学与上海交大、浙江师大以及美国、英国的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邀请教授到学校授课。

    今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组织了一次课改巡查,在被巡查的47所高中学校中,平均每所学校开发开设了102门选修课,约有70%的教师参与了选修课程开发,64.4%的教师兼任了选修课教学。

    农村校缺开课资源怎么办——

    建立省级课程资源库

    在课改推进过程中,农村学校和部分城镇薄弱学校选修课开不起来的现象,引起了刘希平等省教育厅领导的关注。

    为此,浙江省采取统筹建设选修课程资源库的办法,重点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高中提供课程。2012年上半年,省教育厅发动各相关单位,通过各种途径面向高校、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和社会机构征集课程资源,如省教研室组织的“高中精品选修课”征集活动,省教育厅基教处组织的优秀选修课程电子教材征集活动,省教育厅高教处则动员在浙高校为普通高中开发大学初级课程等。

    “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专家评审,并开始开发网络课程和电子学习平台,建立选修课程资源库,免费提供给农村高中使用。”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欣喜地说,目前,浙江省教育厅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征集了3批选修课程,经评审后共上传了429门选修课到网络平台。截至今年10月,前两批已经发布的课程总访问量达230万人次,电子教材的下载量达60574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