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构建校本教研“绿生态” □ 本报记者 康 丽 周书贤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本教研“研什么”、“怎么研”考量着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者。福建东山“校本教研”走出了一条全面覆盖、整体推进的县域校本教研建设之路。

  在蝶岛东山,有这么一群人,由网络而相聚,因博客而相知,用文字行走于网络的天地里,记录着自己专业成长的每个足迹,思索着理想教育教育理想。他们共同支撑起东山教育人的网上精神家园——东山县教育博客群组。

  东山县教育博客群组,建成于2006年6月12日,是教师同伴互助的平台、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校(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在这里,一个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正在茁壮成长。

  以上是《东山教育》编辑部汪启喜老师在《蝶岛盛开“博客花”》一文中的描述。事实上,在今天的东山教育博客群400多个成员的大家庭里,不仅有教育局领导、各学校校长开设的博客,特级教师、普通教师都在这里“安营扎寨”,甚至同为教师的夫妻双双建起了博客。比如来自东山县前何中心小学的林光钦、林秋妹夫妇的“两只蝴蝶”,在博客群中就格外引人注目。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东山教育博客,已经不是教师记录自己教育教学叙事的“档案袋”,更为学校教学活动外延的有效载体:林子昀老师通过博客进行家校沟通;林济华、沈清东、刘汉添老师在博客里建起了网上书画摄影展览馆;许晓凯老师通过博客指导学生搜集语文学习资料;蔡秀琴老师则构建起了班级活动档案馆。

  “我们要积极拓宽教研渠道和内容,变革教研形式和策略,让全县更多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就要构建多个层面、多种形式的教研平台,为教师展示自己的教研成果提供舞台。”福建省东山县教育局局长朱华彬告诉记者。毫无疑问,东山教育博客群组正是福建省东山县校本教研中的一个舞台。

  让学校校本教研“活起来”

  为什么把校本教研作为抓手和突破口,朱华彬有自己的思考:“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必须发生转变,如何转变,必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于是我们特别向全县倡导‘教研兴校’、‘校本教研’的理念。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得到成长和转变。”

  校本教研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如何把校本教研推向东山的每一所学校,并且做得扎实有效,却困扰着很多人。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不是不要上一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教研单位的支持。相反,由于目前学校自主发展的机制和能力还有很大不足,县一级行政和科研部门的作用便显得至关重要。”朱华彬说。

  在他看来,县教育局要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和舞台,让学校动起来,活起来。

  首先是“局长、校长走进课堂月”,2008年起,东山县教育局把每学期的第2个月定为“局长、校长走进课堂月”,其间,局领导与机关工作人员、进修学校教研员和各中小学校长都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活动月结束后,教育局、各中小学还举行总结会,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提出改进的办法或策略。

  为什么首先拿局长、校长“开刀”,意义不言自明。在朱华彬看来,在校本教研这项工作中,只有校长发挥出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校本教研才能充满活力。“在学校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创造精神显得特别重要。为此,我们除了在行政上明确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角色,赋予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更大的自主权外,还采取多种措施,以提升校长的办学理念,提高校长的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强化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设计师、引路人、首席研究员’的意识和能力。”

  在日常的校长培训之外,县教育局还对校长出了很多“狠招”。举办“校长谈课改”征文、研讨活动,要求每位校长(教导、教务主任)从各校实际出发开展问题调研和实践反思,并撰写论文;县里举行的各种全县性校本教研工作会议,校长必须到会;一年一度的“东山教育论坛”活动,闭幕式的大型研讨会校长必须参与。2007年,教育局还出台了《东山县校本教研工作评估细则》,首先就把校长是否认真抓好校本教研作为评估的第一个项目,从学校是否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是否主持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布置校本教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到校长是否参加校本教研工作,对本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情况、教师教学的具体情况是否了解等,对校长工作予以督导评估。

  “让校长与教师一起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成长,这是东山县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首要着力点。”朱华彬介绍说。

  局长、校长动起来了,接下来就是校本教研的生力军——教师。

  东山县教育局把目标锁定到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每一节常态课,“我的一节课”创意就此诞生。

  为了让教师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县教育局投入4万元购置高级录课设备,组建拍摄小组,为每位教师拍摄一节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并刻录成光盘赠送给开课教师。现已完成近两百节课的拍摄,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

  与此同时,东山教育网开辟了“我的一节课”视频议课栏目,选取部分优秀课例在线展示,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一课一反思”活动,引导执教者撰写录课的感受、反思和收获,全县教师可随时观看评论,以此促进教师间课内外的互动研讨,掀起了东山县网络视频教学研讨的新高潮。

  不仅如此,“教学开放周”、“校本培训周”,一个又一个活动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以“校本培训周”为例,每学年开学前一周定为各学校的“校本培训周”,各中小学先指派业务骨干到进修学校参加专题培训,根据在进修学校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份讲课稿带回本校,开展集中一周时间的校本培训工作,通过集中宣讲、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活动,组织本校教师开展专题研讨。

  “这样既节约了培训成本,又培养了一大批本校‘土专家’,真正让我们的教科研接了地气。”一位校长如是说。

  教师学习方式深刻变革

  “从教以来,接触新课程也有一段时间了,但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全面,教学中总存在许多困惑:虽然教材基本知识没有多大的变化,但备课总觉得不够新颖,通过学习《教师成长》,我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这是东山县前楼中心小学黄亚煌的读书体会。

  不仅黄亚煌一位教师,登录东山教育博客网,在教育阅读交流区,可以看到很多老师对各种教育书籍的所思所得。

  校本教研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研究方式。但最初的激情消退之后,如何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就必须找到新的载体。东山县教育局决定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目标,通过教育阅读、教学手记、行动研究、教育论坛、教师博客等载体,多管齐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其中,最大最重要的载体是——教育阅读。

  最开始,这是一个人与教育书籍的故事。身为教育局局长的朱华彬是一位教育“书痴”、“书迷”,这位教育局长日常最大的嗜好是读书,尽管日常工作事务繁忙,但朱华彬戏称,哪怕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看书,否则,睡都睡不踏实。

  刚开始时,朱华彬只是给自己相熟的校长和教师“荐书”,但此后,他发现,个人阅读的力量还是太弱小了,只有读书蔚然成风,读书形成一种“制度”,才能化解教学研究与教师成长专业引领力量不足的问题。

  于是,整个东山县开始“与书结缘”。

  2003年9月,县教育局正式推出了全员性学习项目——“走近大师”教育阅读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专著、名著中寻找专业支持,向名师大家学习教育智慧。

  第一届阅读活动的推荐书目是经典名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二届是孟繁华主编的《赏识你的学生》,此后,日本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王晓春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余文森编著的《课堂教学》、刘良华编著的《教师成长》等都成为推荐书目。

  不仅如此,为了让阅读真正改变教师,使该项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县教育局专门成立活动指导小组;组织发动各校“订书”;举办现场会;开展读书经验报告会、演讲会、交流会等读书活动;编发教育阅读活动简报。

  特别是2004年后,教育局专门在网上开辟了“教育阅读网络论坛”和“阅读随笔交流区(博客)”,引导教师跨越时空与编著者直接对话,或与全国各地的读书爱好者一起探讨。

  这种潜移默化式的渗透带给教师的改变是巨大的。

  “读书,一种备课”,“拥抱有人性的知识”,“幸福在哪里”,“走向幸福的教育”,“让词在学生心中活起来”……成为众多教师的读后感言。

  “但是,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阅读毕竟是一种私人化体验,怎么知道教师真正把书读进去?”面对记者的疑问,朱华彬坦言:“可能一开始,确实有部分教师是应付差事,但一直读下去后,我们相信他会发现阅读的力量,相信每一位教师会从中受益。”

  阅读与写作通常密不可分,在让教师拿起书本阅读的同时,2003年,县教育局又发文要求教师撰写教学手记,并设计了附有写作建议的“教育教学手记本”。

  “教学手记是教师进行反思的‘备忘录’,感受深,就多写点,感受少,就少写一些。如果一堂课实在没什么‘亮点’,就不要无病呻吟,更不能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敷衍了事,否则,会让我们从抄教案的‘泥潭’陷进编手记的‘深渊’。”铜陵中心小学教师林凌芳恳切地说。

  “手记”开始让教师重新审视自我,重新发现教育

  “给他们信心,给他们空间,他们会还你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探石小学潘如英在《农村娃不可小瞧》里这样写道;“从来如此,便对吗?”歧下小学陈兴川在《4月24日:面对》里写道;“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就是凝在默默无言的耐心等待之中”,铜陵中心小学李辉雪在《亲亲,我的孩子们》里写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