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探索教师研培新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1版)

  位于农村地区的青冈县连丰乡中心小学孙俊芝老师说,在培训中,她聆听了各学科专家和不同风格名师的讲座,“时间虽然都很短暂,但却使我的思想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学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情感上受到了熏陶,与其他教师有了思维火花的碰撞,更在心灵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专家的精辟讲解,使孙俊芝知道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需要扬弃,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名师的精彩课堂,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更加贴近了课堂……如此高规格的‘文化大餐’,带给我的不仅是精神上的享受,更为我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强化岗位练兵,提升研培能力

  师资是做好研培工作的关键。为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识广博的研培队伍,从2008年开始,绥化市教育学院开展了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宗旨的“四个一”岗位练兵活动。具体为:一是研读一本好书,每学期记1万字的读书笔记;二是上好一节展示课或作一次学术讲座;三是每年深入基层学校听课60节以上,形成一份调研报告;四是撰写一篇科研论文。

  在这个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形势发展和教师实际成长的需要,绥化市教育学院每年都不断调整和充实“四个一”岗位练兵活动的内容。采取逐年增加学习内容、名师引带、专家讲座、聘请一线优秀教师示范,以及贴近实战的训练办法,有效地促进了研培人员的实战能力和专业成长。近3年来,绥化市教育学院研培人员深入基层学校听课15700节,写出调研报告249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0篇,出版专著30册,共上展示课260节,研培人员撰写读书笔记合计字数达500多万字。

  李强说,岗位练兵使得研培队伍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转变了思想作风。“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根本问题,大家认识明确了,观念转变了,职责清楚了,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二是提升了研培能力。通过集体备课,登台展示,共同反思,相互交流,拓展了研培人员的业务能力。

  “岗位练兵活动,使研培队伍整体水平上了新的台阶,促进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提高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李强说。

  青冈县民政乡中心小学郝德玲老师对课改曾经有很多困惑,在新课改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改变?教师的角色又怎样定位?太多的问题山呼海啸般奔涌而来,积压在她的心头,使她茫然不知所措。

  后来,郝德玲参加了县进修校组织的各种培训。在学习研讨中,她认识到了自己教育理论的匮乏,发现了与名师之间的差距,更看到了教研天地的广阔。“研培活动像春风吹进了我的心间,似春雨滋润了我的心田。”形式多样的听课研讨,广开眼界的名师讲座,开拓思路的外出交流,让她荡涤了陈旧的观念,汲取了先进的经验。

  “回想起我的成长与进步,是研培让我吐故纳新,接受了前沿的教育思想;是研培让我拒绝平庸,提升了课堂教学品位;是研培让我迸发灵感,激发了工作的生机活力。”郝德玲说,是研培让她厚积薄发,教学行为产生了质的飞跃,迅速成长为全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课改先进个人,从一个懵懂的教书匠步入了骨干教师的行列。

  多维度创新研培模式

  李强认为,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教师在实践中又会不断遇到新问题,例如,教学理念问题、三维目标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考核评价问题,等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切实加强研究,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明确的回答。”李强说。为此,绥化市教育学院构建了“说讲评”模式,全面开展了“说讲评”活动,进一步创新了研培模式。

  自2009年以来,学院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说讲评”活动,引导教师把说课、讲课、评课看作一个整体,活化了教研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单位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说讲评”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李强强调,“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向45分钟要质量”。

  学院还构建“典型引路”模式,提高先进经验的普及效益。为了推动全市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学院在塑造绥棱这一课改典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定期选派研培人员深入绥棱,蹲点、调研、听课、引领、指导、总结。李强对记者说:“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绥棱课改新格局,为全市的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强势的引领和卓有成效的贡献。”

  学院先后配合行政主管部门召开了“绥化市教育教学改革绥棱现场会”和“绥化市教育教学改革绥棱现场推进会议”,推广绥棱经验,使绥棱经验在全市开花结果。李强介绍说,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的课程改革,学院还确立了55所课改基点校。同时还涌现出明水集体备课、海伦强弱帮扶、望奎有效课堂、北林“一校带一乡”等典型经验,极大地促进了全市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学院还开创“送教下乡”模式,让农村教师共享优质资源。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服务于中心城市建设,实现市区一体化的工作要求,绥化市教育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建立了送教下乡的长效机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送教下乡活动,深入城乡中小学,围绕教师素质提高、实施新课程、构建有效课堂、教师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调研,确定了送教下乡的工作模式,并制定了《绥化市教育学院送教下乡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了工作职责。学院先后选派研培人员深入到北林区、绥棱、望奎、明水和绥化经济开发区等基层学校送教下乡。

  李强告诉记者,各县(市、区)进修学校按照学院的要求,也都广泛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真正达到了专家引领、名师点拨、教师发展的目的,切实解决了基层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

  “可能是未来教研系统的一个方向”

  “‘研培一体’的工作模式,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整合研培资源、创新研培模式、构建研培体系等方面,显现出生机和活力,提升了教师研培能力建设的品质。”李强说。

  绥化市教育学院探索的教师研培一体模式,得到了教育专家和教育官员的积极评价和肯定。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晓明认为,“用教研员的角度研究说课,用下水的方式研究上课,用教研员专业的眼光和视野以及具有教研导向的方式评课,然后再对评课进行再评价,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做法”。对教研员来讲,评课的好坏就是教研员素质的直接显现,评课是教研员与基层教师同生共长过程中的直接载体,对评课的好坏进行评价,是过去相对忽视的、今后必须重视起来的教师能力建设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

  “基础教育研培工作不是一个形式工程,它的有效开展是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平台。”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宋志臣认为,研培能力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进修院校的研培引领能力,使教研员和培训者们真正成为教学政策和信息的传递者,教育规律和问题的研究者,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改革的促进者,教学评价的策划者,教学进步的引领者。

  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牧童认为,绥化市的研培一体模式与机制的核心,是在区域联动的整体政策框架的支撑下,以转变研培方式,打造高素质的研培队伍,提高研培能力为重点,研培人员能够“下水”上课,进行针对性指导,使研培服务能够满足教师需求,走出了一条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教研和培训结合之路。“这样一个结合绥化市实际的创造性的做法与经验值得学习,具有示范意义,值得在全省结合各地的实际加以推广。”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认为,绥化的研培一体“可能会代表我们国家未来教研系统的一个方向”。“没有研究的培训是没有生命力的,教研和培训本来是一家。”刘坚说,从本质上讲教研就是培训、培养,反过来,培养、培训最好的手段就是通过研究,通过教研,基于教师的工作岗位,伴随着教师的实践过程进行。绥化“探索教研和培训一体,这样的体制可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有生命力”。

  据李强介绍,绥棱的经验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今年6月,教育部组成联合调研组,对绥棱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通过听、查、看、谈等形式对绥棱的经验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评估,并对改革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尽管获得了很多成绩和肯定,李强却并不满足。“研培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作过程,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完善和发展,以此推动我市研培能力建设工作提档升级”。从而实现“城乡一体,优势互补,整体运作,优质高效,均衡发展”。

  记者手记

  第一眼见到绥化市教育学院院长李强时有些惊讶。人高马大,身材魁伟,粗犷剽悍,声如洪钟,这些形容词似乎很难与教育学院的院长联系在一起。然而,坐下来听他对教育和理想的侃侃而谈,开始时的异样感慢慢消失了。一个新的形象出现在眼前:雄才大略,刚柔并济,粗中有细,为教育改革勇往直前——这就是李强,一个奋斗在教育领域的东北大汉。

  “教育是一个慢慢的过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不能懈怠。”李强说,课改的理念就是服务,教育管理必须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拿着纳税人的钱,要多为工作着想,不能不干事。”李强说,他上任前,已经有10年没有开过教师进修学校的现场会了。李强来后,一年开一次现场会,很多废弛的工作重新恢复起来。“干啥要像啥,别挂羊头卖狗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