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旭初:研制“四合一教学”的独特秘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四合一教学”具有系统性,用冯旭初老师自己的话说,“四合一,就是把四个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一个目标,单独地做一样,或者孤立地看问题,是无法实现终极目标的”。

    秘方二:引入脑科学研究成果

    新课改以后,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普遍认可的学习方式,但如何组建小组确是一个问题。“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已经被认为是分组的原则,但到底如何同质、如何异质却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大多数会以考试成绩作为分组的依据,或者就以前后座位就近的办法分小组。

    而在“四合一教学”中,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引入成了分小组的主要依据。冯旭初一直关注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研究,他思考着如何把这种研究应用于教学之中,看了大量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章。说来巧合,1998年的一天,他在一家小小的经济类书店发现了一本奈德·赫曼著的《全脑革命》。这本书引起了冯旭初兴趣,这本书的作者用类比研究的方法建立起了一个全脑模型图,用四个象限的大脑模型来代表不同的思维区域,并以此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团队组建时的重要依据。

    书中提出的大脑优势和思维偏好之间的关联,根据全脑模型提出的大脑优势特质,这种视角着实让他很兴奋。他把这与教学联系起来,有一种想把这种以思维优势确定分组的方法引入到课堂小组之中的冲动。为此,他还找来学医学的女儿的教科书,寻找作者所述的生理依据。最后,他把作者的全脑模型经过改造,制定出了学生的全脑偏好指示图,这个指示图从学习方式、学习条件和学习状态三个维度,每个维度设计了32个元素,要求学生从中画出自己认同与偏好的8个元素,以剖面图画出学生的思维偏好。

    为了验证这一指示图的科学性,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冯老师和一位心理学老师以及班主任到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聘请三位医学教授做顾问,一起做了相关的实验,一定程度验证了这一全脑图型与思维的关系。一起参与实验的心理学老师,还以“全脑模型学说对学生成绩及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作为硕士毕业的论文题目,最后通过答辩。

    在“四合一教学”中,冯老师以全脑图式的思维特质作为分组的重要依据。同时,帮助每一位学生绘出全脑式图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智偏好,从而根据自己的优势制订目标。实践中,冯老师的结论是,这种思维的优势会随着成长发生变化。

    秘方三:找到了相应支撑策略

    策略一:“素质发展自我评估表”。在冯老师的数学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在每单元结束时都要对照“素质发展自我评估表”进行自我评估。这个评估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学科素质和实践素质。这看起来有些宏大,但每个方面都落到了具体的点上,针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比如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及体育成绩,自己的情绪状况、进取心、爱思考、不怕挫折、乐于助人、有自制力,勤学好问、不抄袭、分析综合能力,概念、运算、逻辑、空间、应用,作业、测验、期中、期末、总评,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学习课外知识,做好笔记加强练习,等等。以此引导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诊断能力。

    策略二:4人小组的建立与学习。从1997年开始,冯旭初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始采用4人互助合作的小组学习方式。现在小组学习已经成为大家普遍采用的课堂组织方式,但在90年代末期,新课改还没有推进的时候,冯旭初已经发现了小组学习的秘密。他的分组,不是单纯建立在学习成绩上,而是以成绩为参考,通过对学生思维偏好的测试进行调配,最后达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效果。而这个效果根本的依据就是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单纯成绩的高低。

    策略三:即时反馈。“即时”而不是“及时”,这是冯老师强调的反馈的迅速性。在“四合一教学”的课堂上,每堂课都有练习环节,按阶梯难度原则,每堂课要有2道以小组为单位的板演题和4至5道选择题,作为当堂练习反馈的内容。而四种颜色不同的信息反馈卡的运用,则对反馈环节有了更多的方法。对于争议较大的题目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数学日记也是个别反馈的重要载体。学生的数学日记主要用于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学生在日记里可以写上任何感想、问题和意见,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什么困惑、有什么认识、对老师有什么想法,与其说是数学日记,不如说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关于学习的知心沟通方式。对于学生的数学日记,冯老师有两条原则,一是第一时间看了发回,二是一定为学生保密。

    策略四:奖励与激励。以评价激励学生,这是冯老师教学的又一策略。在他的思考中,“奖”与“励”是不同的,评高分、发奖品等是常规的奖,而“励”是对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关注。所以,在带班的时候,他会中午端着饭碗与学生一起吃饭聊天,期中或期末,他会奖励合作最好、进步幅度最大的小组“去肯德基撮一顿”,这些小小的方式,提升着学生的情意品质。

    对于小组的评价也有自己的激励措施。课堂上当小组代表回答正确时可以记100分,当小组代表板演正确时给100分,但如果这位代表是小组长则只代表自己得100分,如果是组员且回答正确则小组4人都得100分,并且这100分作为个人的平时测验成绩。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也分组计算小组总分,当板演不能容纳所有的小组时,冯老师会把他们的书写收上来进行投影,同样评分。个人的成绩也与小组相联系,个人的总评成绩由小组内的板演成绩、单元检测成绩、作业成绩以及期中与期末成绩相加组成。

    这样的评价方法调动了所有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团结互助、互相沟通的品质,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004年,冯旭初退休了。他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的邀请下,选择了一所相对薄弱的学校的一个班实验他的“四合一教学”。结果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欢迎,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幅度很大。后来又受邀到另一所学校,他在香港的4所学校前后共5年实施他的教学法。2011年3月,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Pezeshki教授到广州和华南理工大学商讨合作科研工作,最后一个下午,他听冯老师的学生说起“四合一教学”,便来到了七中拜访冯老师。语言不通,冯老师就拿出“全脑偏好图”卡通片向这位教授介绍,当场对教授的思维偏好进行了一个测试,据此画出了这位教授的全脑式图形,分析了教授的思维特质等,教授称赞冯老师说得很对。他当即决定推迟离开广州的时间,继续了解“四合一教学”,并在回到美国研究了三个月之后,向冯老师发出了访美交流的邀请。

    让学生爱学数学,学好玩的数学,进而到让学生喜欢学习;让学生不加班加点,也不怕考试——这是冯老师研究创立“四合一教学”的简朴初衷。“四合一教学”前后已经经历19年时间,在冯旭初老师看来,“四合一教学”经历了他研创的第一代,也经历了许多人跟随实验的第二代,而现在已经到了由年轻人来接棒的第三代。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样的教学,让这样的方法不断完善并传承下去,最终实现“四合一教学”的理念:“课堂40分钟解决问题,不搞加班加点,学生学得高兴,素质全面发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手记 

“怪老师”的正思考

    ■本报记者 赵小雅

    个子小,嗓门大,说话快,无论说什么,无论与谁说,语气中都带着些许的自我和执著。同时又显示出非同一般的真诚和友善,甚至还有那么一些有趣与顽皮。这是我对73岁的冯旭初老师的初步印象。

    知道冯老师,大约四五年前。我只知道有这样一位忠实的读者,自己也对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寄来了有关“四合一教学”的厚厚的材料,他也会对我主编的版面上的文章仔细阅读,然后写来读后的感想与看法,发到投稿邮箱里,但并没引起我太大的注意,对教育执著着、研究着、自我着的大有人在,也许他只是其中之一。

    直到我见到了他,听他说起十几年来有关“四合一教学”实验的故事,了解到这一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看着他从随身背着的百宝囊一样的小书包里,拿出他保存着的十几年前的学生数学日记、自己发明的信息卡片、用于全脑偏好图测定的卡通图片。听他滔滔不绝地谈学生,历数每一届学生的学习故事与人生故事。听他说起自己会坐着公交车,直接到实验学校老师的课堂去听课指导。

    从他的言说中,体会到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那份单纯的执著,体会到他对教育的思考力,也体会到由于他的单纯与执著,致使面对纷繁现实的无法言说的孤独与无措。

    他被学生喜欢,但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个“外星人”一样的怪老师。他的教改实验被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与他一起实验的老师一一肯定,但他仍然担心这样“有效”的实验能否传承下去。

    由中国教育报编辑部、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四合一教学”教改实验现场观摩报告会启事

    广州市第七中学冯旭初老师自1994年开始构建“四合一教学”,历经近20年的实践及研究,形成了理论与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改革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经与广州市教研室、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商议,本报拟与以上两个单位联合召开冯旭初“四合一教学”教改实验现场观摩报告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