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长与名校校长,你将成为哪一个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其乐融融

    作为上海市“双名工程”培养对象,一年前,上海嘉定区迎园中学校长祝郁和其他14名中学校长被派到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培养基地学习。近日,在上海市教委和嘉定区教育局的力促下,祝郁办学特色研讨会如期举办。此时,正值学校学生期中考试,祝郁说,对她而言,这也是2年基地学习的期中考。她在其中最大的获取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在过去办学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她学会了更加理性和高起点地梳理与思考学校未来建设与发展。

    且听祝郁讲述她与嘉定迎园中学之间发生的故事——

从谷底走出的诀窍

    让学校恢复该有的样子,成为上任后的第一要务

    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2004年4月5日,经过一番竞聘演讲、民主测评和笔试面试,我正式接手了迎园中学,而当时学校的现状则令人不堪:

    食堂的饭菜里能吃到铅丝和烟头、卖刀的小贩可以大摇大摆到办公室推销刀具、部分教师自由散漫、家长投诉不断、有些学生根本不进教室上课,逃学、打架、喝酒、抽烟,教学质量一路下滑。看不到希望的好教师纷纷要求离开学校……

    只有2年校长经历的我,就这样被空降到了这所仅有9年历史却已换了7任校长的学校,怎么才能让学校恢复学校该有的样子,成为到任后的第一要务。

    选择一:决定建制

    记得刚到学校第一周就发生了一件事:一位教师在期中监考当中擅自离开考场达十分钟之久,我问学校人事干部,以往这样的事如何处理?人事干部反问了我一句:你问的是哪位校长怎么处理的?是啊,曾经有过7位校长呢……看来靠人治是不行的,管理离不开规则和标准,任何高效的管理必然要靠制度来运行——唯有制度才能让学校恢复该有的样子。学校发展史必须成为一部制度不断完善的变迁史,而不应该是校长替换史。

    选择二:开始教研

    是照搬其他学校的经验还是基于校情开展教研?

    在办学越来越规范的上海,要想获得一所学校完整的规章制度并非难事,我的手里就有好几本各个学校的制度汇编,可是别人的制度解决不了自己学校的问题。怎么办?

    在华东师范大学赵中建教授的指导下,我们设立了基于解决学校问题的课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推动学校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和“ISO9000标准在现代学校管理创新中的运用研究”。这两个课题一做就是八年。

    选择三:自主探索

    是依赖第三方专业机构建制还是自主探索?

    课题设立了,质量手册由谁来做?是依靠第三方专业机构还是学校自己来做?全面质量管理既然是一种学校行为,就必须依托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基于此,学校采用了自下而上的实施策略,依据ISO9000标准梳理每一个岗位工作职责、构建运行程序、设立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修改、做好岗位之间的有效衔接。大家在共同的博弈之后达到平衡。

    《迎园中学教师手册》开始成形。凡事有准则、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凡事有负责逐渐融入了迎中教师的血脉,制度化使迎园中学逐渐走上秩序、和谐与安定的轨道。

    制度管不到的地方,选择学校文化来突破

    学校制度管不到的地方怎么办?

    教育是一项面对生命的事业,再严密的制度都无法一一涵盖。学校要进一步发展,只有刚性制度驱动显然不够。如何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

    选择一:讲述故事

    迎园中学开始在回望历史中寻找学校发生的故事。我们组织一些熟悉学校发展的老师召开专题讨论会,请他们讲述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事件,从中找出重复率高的感人事情,把它们加工成一个个学校故事,而这些故事恰恰很好地演绎了学校文化的内在精髓。

    学校组织教师在故事解读中梳理共识,触发思考,把师生讨论中使用频率高的代表性词汇进行加工,形成对学校精神的最好表达,并最终形成了“顾全大局的合作、不求功利的默契、人道主义的关怀”这样一种迎中精神。

    选择二:凝练文化

    学校文化需要逐渐养成,在此过程中学校管理者不能扮演消极等待的角色,而要积极作为,和师生一起进行系统设计。

    作为一所地处上海嘉定地区、面向普通居民子女的学校,迎中给自己的定位是以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己任。在这一愿景激励下,学校追求“专业精良、课堂精彩、管理精细、文化精致的优质初中”办学质量,塑造“爱有形,教无痕”的教风,培育“自觉而专注,敏思而好问”的学风。这样,理念系统就涵盖了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不同人群,涉及到管理、教学、队伍建设各个领域。

    选择三:专注行动

    专注行动为的是唤醒师生主体意识。在制定《迎园中学五年行动纲要》时,学校开辟网上论坛,引来了266条跟帖。针对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舞台还是教师展示的舞台,教师在论坛里展开了激辩。最终,“课堂真的不应该是老师的。让学生会思考、会质疑、会探究,是比分数更重要的事情。”“课堂的改变,应该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开始。”这些都逐渐成为迎中教师的共识。

    学校提出了迎中课堂转型十步法,明确了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各班级开展文化建设,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师生共同制定班级文化主题、共同设计班级文化标志、重建班级组织架构、以议事方式制定班级自治制度、共同协商设计班级有效活动,让学生感受团队意识和责任担当。

    学校将“学生笑脸”“迎中全家福”摆放在校园最显眼的地方,时刻传递“学生是学校真正主人”的观念。在师生努力下,学校建造了“迎中足迹馆”,将办学愿景、核心价值观、校训等集中展示,并展现学校每一年发生的变化,让所有迎中人感受到自己是学校历史的谱写者。

    让课程适应学生,必须迈出这一步

    从“让学生适应课程”走向“让课程适应学生”无疑是艰难的,但这又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在《迎园中学教师手册》中,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学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你在学校中的价值就有多大。学校永远不能原谅对教育教学不负责任的态度。

    选择一:延展基础

    与许多学校一样,我们构建了限定型拓展和自主型拓展两大类课程,开发了40余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与一些学校不同,我们还注重在基础型课程中延展课程空间,满足学生需求。

    语文课上,教师组织六年级学生诗苑漫步、七年级学生开展寻找网络新词等活动;八年级开展了精彩不断、创意无限的语文文言文课本剧比赛;数学课上,教师组织六年级计算达人赛、七年级逻辑思维达人赛、八年级创新思维达人赛和九年级基础知识千分过关赛。

    选择二:培植特色

    迎中先盘“家底”,了解教师个人特长,鼓励他们开发校本课程,进而形成学校特色课程。美术老师黄渊斌擅长皮影制作,根据七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经验,她认为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用简单的造型语言表现常见的事物,有能力修习皮影。于是,向学校申请成立动动皮影社团,学校予以了全力支持。

    其他教师也各展其长。拓展型教研组教师开展了关于设计和实施适合学生学习的自主拓展微型课程群研究,每个活动实施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的能力特点进行职责分工。在了解学生需求、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教师申报主题引领式学习素养培育项目活动。学校在统筹整合后发布“自主拓展微型课程群菜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学习精力自行选择,按各自选择的项目编组活动,以一学期为一个实施单位。目前,学校已形成信息、思品、生命科学、历史、地理等近10门学科的微课程群。

    选择三:整合课程

    在学校里,分科教学几乎一统天下,人为地割裂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与感受。迎中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美术黄渊斌、舞蹈邓燕超和音乐周思羽“三个老师一台戏”,共同上了一堂集唱、做、舞一体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堂课给了学生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让他们惊喜不已。受此影响,语文老师孟丽莉也加入进来,她整理、编写了《迎园中学皮影诵读表演篇目》,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古文改成皮影剧本。

    皮影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历史课上,学生收集、整理资料,通过图片、讲解、幻灯片等形式展示历史背景知识的研究成果;美术课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增长了自学新知、善于观察、主动探究、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语文课上,学生掌握了根据特定任务编写故事的方法,根据自己制作的皮影人编写故事剧本;音乐课上,学生通过配乐、舞蹈等形式,感受传统艺术与现代创作结合带来的无穷魅力。小小皮影创意引发了大大的教育“蝴蝶效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