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如何跨越深水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杜悦

    近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在上海市育才中学举办。本届论坛以“深水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经之地”为主题,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的专家学者及中小学教师近500人参会。论坛围绕“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与深化评价改革”、“学校课程的校本化与个性建设”、“课程教学论发展的实践价值”三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寻找优质高效课堂的路径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研究员曾在上海青浦地区进行多年有关学生独立学习的实验,他从中发现了许多课堂中的问题与症结。比如,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有优势但也存在明显问题,这就是课堂要求总体偏高,学生成长空间显得狭小,学生独立分析和探究常被窒息,教师有替代学生做事的倾向。多数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幸福感。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王鉴也认为,课堂的主要困境表现在:一是课堂学生的精力与兴趣不能适应高难度、高速度的教育内容。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方法亟待变革,要“以学为中心,为学而教”。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课堂教学方法变革上双管齐下。

    如何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此问题引起教育专家的广泛专注。著名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强调,学习科学引领下的情境学习,提倡快乐、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她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剖析优质、高效课堂生成的关键因素。她结合学习科学理论、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进一步阐明:学习知识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设计需要选择最佳途径,而情境教学将艺术引进课堂,使儿童学习伴随愉悦;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为教学设计带来了困难和变化,不变的规律是激发儿童的情感,唤起持久投入的内驱力;学习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儿童的学习需要与生活链接,教学设计中的活动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演练实践才干;学习激发潜能的高难度则要求教学设计着眼创新,不失时机地为儿童思维飞起来添翼。如此,从教学设计的手段、过程、空间、细节等诸方面,提出了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路径。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顾泠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学生的“笨”与教得不聪明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应尽量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学生能做的尽量由他自己做,学生一时做不了的老师才出手帮忙。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感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学好。课程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丁念金指出,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特别要注重如下几点,第一,切实体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思路,要基于学习的规律和思路来设计。第二,课程规划、课程标准和学材,要分别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体现各个课程要素,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从而成为结构完整的课程文本。第三,要高度弹性化,从而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广阔的可选择空间,而不是用千篇一律的要求来对待每个学生。

    用评价打开教育转型的突破口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指出,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是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具体体现。上海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就锁定在评价改革上。

    尹后庆指出,原有的学业评价基本上呈现三种倾向:一是分数指标唯上,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评价方式简单,缺乏对学生的真实关照,纸笔考试往往是评价的主要方式。高利害性统考的过度使用会导致教师带领学生大量重复练习,减少学生应该接受的课程经历,抹杀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测试用的许多题目不一定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三是结果功能单一,难以实现教学的过程改进。

    评价改革应成为内涵建设新的增长点,拉动整个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进而深刻改变教育的整体形象。近年来,上海探索推广“绿色指标”评价改革,倡导学校是“绿色指标”评价改革的主体,要逐步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他同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即时评价也很必要,依据反馈用于下一阶段的教学改进,推动教育过程中的调节与矫正。

    注重学校课程的建设

    上海市育才中学陈青云校长在主题演讲中,详细地介绍了本校的学校课程革新与实施效果。

    育才中学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将国家课程创造性地进行了二次课程改革。学校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其中,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学科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荣誉课程、教养课程和专题教育组成。以特色课程为例,学校开发了“身心修炼”、“人文研究”、“科学探索”、“国际理解”、“技能操作”五大校本课程群,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每学期分为三个学程,学生高中三年的课程整合在18个学程中。这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变得相对集中,学生学习的效率与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可自主选择学科模块。除了语、数、英、物、化等必修课程外,目前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等学科的学习时段,学科门类从原来每学期12门减少到现在每学程9门,学习的进度也可以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掌控。

    该校2010级学生298人,有285种课表,几乎每个人的课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个性化的课表,体现了学校对学生个性特点的理解与尊重。课程的分层设置,一方面能够确保学生掌握国家课程所规定的基本的知识、素养与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个性化、差异化地实现发展。学生的学程设计以个性课表的方式直接呈现出来,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还可以选择特色课程和荣誉课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