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涵养灵动的生命”校长办学特色展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孟夏和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的“幸福教育

    从教30多年,孟夏一直在寻求教育的真谛。

    2002年9月,孟夏调到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村学区。在幸福村学区这段时间里,“幸福教育”成为幸福村学区的核心理念,“幸福”也成为诠释孟夏教育实践的最合适的概念。2007年,孟夏在学区启动了“幸福教育工程”。

    “我把幸福教育奠定在教育的全过程,让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验幸福。因为我认为要给学生一个幸福的童年,就要使师生都走在幸福的路上,让师生在感悟幸福中创造幸福、享受幸福。”孟夏说,“创造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这就是我的办学思想。”

    2009年,孟夏带着“幸福教育”的理想,走进安贞里学区,来到安慧里中心小学。

   拓展艺术教育影响力——

   让全体学生感受到“追求美”的幸福

   孟夏说:“我常常感动于在用艺术激扬生命活力、用文化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能够静心聆听花开的声音!”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把周边的艺术资源引进校园,成立了“金帆民乐团”。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学校三分之一的学生拥有了民乐艺术特长,乐团在国内外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孟夏发现,艺术团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张扬了个性特长,愉悦了身心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更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不仅使生命绽放出精彩,更有价值的是,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联想力,促进了创造思维的发展。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创造着幸福。

    “这足以证明,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是引导培养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不同方面的生活经验积累,给他们自由想象的时空,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内在的潜力就能被引导出来,同样可以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孟夏说。

    于是,他开始了“拓展艺术影响力,使其从少数学生受益扩展为学校乃至学区每个孩子都能享受的幸福”的探索,即把部分学生拥有的艺术特长发展为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变成面向每个学生的普适性教育。艺术与幸福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让艺术教育成为“为每个学生创造幸福的教育”,开拓学校发展的美好前景,成就艺术教育品牌名校,因为名校在本质上也是学生成功的标识之一。

    探索艺术教育三级课程体系——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分享美”的机会

    怎样打造一所艺术教育品牌名校?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追求美”的幸福,孟夏抓住学校发展核心,依托“艺术教育三级课程体系建构”,努力让艺术教育这艘大船承载更多的人,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上船。

    学校开始推进艺术教育特色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让每个孩子都进入社团,奠定课程多元发展基础。变原有“金帆民乐团一枝独秀”,为以金帆民乐团为龙头,朝花舞蹈团、古曲社团、书法社团、摄影社团、朗诵社团快速成长,最终形成精品社团与普及社团并存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步是开发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社团活动校本化。学校将社团活动定位为为课程建设服务。学校鼓励教师将相对成熟的社团活动课研发成规范的校本课程,其中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摄影等多个艺术门类,初步形成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原有的23门校本课程进行了分类,把能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课程作为校本必修课程,纳入课表;把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作为校本选修课程,继续通过社团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第三步是挖掘艺术教育元素,推进艺术教育向各学科渗透,构建完整的三级课程体系。

    一是挖掘艺术元素,优化国家课程。如音乐课程中,教师依托学校民乐特色,深入挖掘出不同的授课内容,增加对民族乐器的了解、文化主题的渗透,通过欣赏、演唱、表演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艺术美,不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并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特色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整合校本课程,让艺术元素融汇贯通。学校尝试组织教师团队研发具有艺术教育特色的校本必修课程,以《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师、学生、家长多方调研为导向,整合国家、地方课程中的艺术元素挖掘点和原有艺术校本课程的资源点,形成一门全新的艺术教育校本必修课程。

    这门课程的提出,即丰富了国家课程内容、拓展了校本课程的内涵,也避免了课本知识呈现方式的重复,有效提高了课程推进效率,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三级课程体系。它将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为学校乃至安贞里学区教师提供教学范本,逐步转变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性,提升教师、学生的艺术素养。

    践行艺术教育多元特色课堂——

    为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

    课堂是执行课程的主阵地。为了有效推进三级课程,学校着手进行了从“聚焦高效课堂”到“开放第二课堂”,再到“特色精品社团”的层级研究。建立新的课堂观,即真正将时间权、话语权、学习权、探究权、发展权还给学生。“五还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课程中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让师生在多元、自主的发展中,享受着教育带来的幸福体验,为学生创造幸福成长的环境,焕发生命活力。

    学校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以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建设为基础,构建起多元课堂——

    一是A型课堂。A型课堂突出自主化,目标是“聚焦自主发展,打造高效课堂”,课堂40分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收获知识、技能。

    为了将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及课堂评价量表,最终以“五还给”为课堂观,从教学目标、学习习惯、学科特色三个方面提出了23项评价内容,为此项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是B型课堂。B型课堂突出开放化,目标是“打开学校大门,拓展学习视野”。课堂形态是午休等课余时间,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学习方向,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方向。

    B型课堂利用午休、管理等时间,鼓励已经掌握课堂所学知识的学生走出教室进行自主学习。如六年级的水培植物,五年级的棋类天地、阅读乐园、园艺艺术,四年级的绘本创作、植物乐园、动物王国,三年级的叶画创作、影视天地,二年级的绘本乐园,等等。

    三是C型课堂。C型课堂突出精品化,目标是“关注精品社团,提升传承价值”。课堂形态是社团活动,以提升兴趣、获取技能为目标,以展示为平台,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自主发展。实现教育最大的善,即帮助学生实现幸福,让生命得到发展。

    根据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学校社团需要不断传承。对于精品社团建设,学校加大管理力度。通过精品社团校本化研究,提升社团品质。重视社团活动环节的探索,“从欣赏入手到体验、感受,最终分享”;以及社团评价方式的改变,从原来单一的“学校监控教师、教师评价学生”改革为“教师评价课堂”、“学生评价课堂”、“学生展示汇报成果”。

    在多元课堂的探索中,学生实现了兴趣出发、情感投入,自主发展。选择课堂的权利就是选择幸福的权利,学生正是在自由创造中,体验到了感受幸福的喜悦。

    通过学校特色课程的建构,作为校长的孟夏,渐渐形成了全新的“大课程观”,即课程体系适合学校特色发展,执行课程体系的课堂有了新的课堂理念。两者融为一体就是孟夏的“大课程观”。

    同时,学校还构建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体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态势。

联教传文化 国学育栋梁

——李洪海和北京市朝阳区平房小学的楹联教育

    北京市朝阳区平房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始建于1936年。2002年,这所学校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构建学校文化特色的突破口。11年过去了,以楹联文化为特色的国学教育让这所借读生超过八成的农村小学一步歩迈入了优质学校行列。

    承继中华禀赋 传播校圃联文

    平房小学是一所具有77年历史的农村小学,目前学生80%以上是打工子弟。面对这样的学情,学校确立了“传统与现代互融,教师和学生共生”的办学理念。

    “现代”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一些素质,包括科学观念、民主思想、宽容精神、人权思想、法治精神、守法守信观念、和平协商观念等。“传统”是指中国传统优良的文化。传统和现代互融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通过一系列活动,把优良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学生基本公民素养。

    校长李洪海说,中华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正是中华文化定义和联系起全球中华儿女。我们认为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基本的公民素养中,就是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平房小学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者的后代,让他们建立民族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显得尤为迫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