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清:行知教育永不“完稿”
杨瑞清常说,行知小学有“三宝”:丁跃生种的千余种莲花,张宴志种的精品有机绿茶,还有世界各国学生合作种植的红薯。
谈起丁跃生,杨瑞清一脸钦佩。丁跃生是一名高考落榜生,是一位种荷花的好手。在杨瑞清的促成下,丁跃生租下学校东面的200亩地建成艺莲苑,现在有超过700个不同品种的荷花、100多种睡莲。这个曾经的落榜生也因此成了中国荷花新品种鉴定委员会的专家,还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兼职教授、研究生的指导老师,出版了4本荷花专著。
“丁跃生的创业故事,是一本多么生动的现实教材啊!”杨瑞清感慨地说,孩子们在这里种荷花、画荷花、唱荷花、写荷花,艺莲苑成了行知小学、行知基地“荷文化课程”的绝佳现场,“在我的心里,花园也是校园,是做大了的校园,做美了的校园,这个特殊的校园所发挥出来的育人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
杨瑞清说,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是强调不能关起门来孤零零地办学校,而是要和社会、和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会联合”成为他坚定的办学信念。
杨瑞清将学校前26年的发展分为两个13年,如果说第一个13年,以行知实验班命名为标志,实行村校联合,是行知事业播种扎根的阶段。从1994年起的第二个13年,则是以行知基地挂牌为标志,实现城乡联合,是行知事业赢得活力、茁壮成长的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农村的经济形态有了重大变化,村里再也拿不出钱来支持学校了。为了走出困境,杨瑞清试过办校办工厂,有塑料管厂、扎绣厂,但都以失败告终。后来,在村民的支持下,他又办起了实验农场。尽管种田没让行知小学赚到多少钱,但一次城里学生来这里开展的实践活动却让他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实验农场是学生动手实践、提高素质的宝贵资源,何不办一个让城里孩子可以体验乡村生活的基地呢?
1994年,行知基地正式挂牌,开始每年接待众多城市学生。这种“城乡联合”的办学思路使行知小学走上了快速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10余年来,行知基地累计接待了10万余名城市学生来这里体验生活。在政府的支持下,行知小学建成了具有徽州民居风格的现代化校舍,校园面积由最早的8亩扩大到了现在的80亩……“如果没有行知基地的创立和发展,行知小学极有可能在布局调整中被撤掉,也就不可能得到新的经费投入,获得新生。”杨瑞清深有感触地说。
从2007年开始,行知小学被国家汉办认定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以此为标志,行知小学将逐步达成“国际联合”。“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农村教育大有可为。”杨瑞清说。
不再执着于“留人”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让成长的速度远远大于流失的速度!”
作为一所乡村小学,行知小学的老师都很普通,但如今他们做的事情可不简单:葛元在新加坡思励小学教华文,邹云在菲律宾担任华文教学督导,陈志燕在新西兰培训当地美术老师……
然而,回忆起工作最初的10多个年头,杨瑞清最渴求的却是志愿兵,最担心的是骨干教师的调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刚刚有了一点起色,聚集了一批年轻有为的教师,但是接着就是不断有骨干教师调离。
“农村学校有一个奖励办法,如果你做得好,以后就有机会被提拔重用,或是调到城里的学校。这个心态太普遍了,所以,我们年年要开欢送会。”杨瑞清说,1991年,当初和他一道来这里践行行知教育梦想的李亮也调走了。欢送会再也没法开了。
有人劝道,要不然,你也调走算了。杨瑞清有点不甘心。杨瑞清一直在苦苦寻思,落后的农村教育究竟怎样才能形成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杨瑞清渐渐想通了,因事业需要,或者生活所迫,教师的流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行知小学调出的老师,在新的岗位上大多数都很出色,也为行知小学争了光,他们又纷纷利用自己的资源,给予行知小学热情的帮助和有力的推动。
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前执着于留人却留不住的杨瑞清,现在干脆不留了,“去留自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让成长的速度远远大于流失的速度!”杨瑞清说,为了促使教师的成长,行知小学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实施良师成长工程,与每一个班组、群组建立正向的互动关系,热忱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乡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我们要确保自己在乡村学校里面不封闭,不僵化,不落伍,要拼命地成长。”杨瑞清特别强调要读好行知这本大书、读好实践这本活书、读好生命这本天书,“走行知路,办真教育”。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这也是杨瑞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随着时代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杨瑞清感到,管理者对学校的掌控能力以及对教师的影响力都在下降,“尽管自己算是很有资历的老校长,但仍旧无法抗拒这种变化”。
那么,这是不是坏事呢?杨瑞清说,在这个时候,一名管理者倘若仅仅企图通过计划、奖惩、说服、培训去改变教师,这样就会越来越有挫败感。“这本质上并不是校长跟时代、教师的冲突,关键在于校长自身需要成长。”慢慢地,他有了一个信念,在对待学生上,总的规律是,“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而教师如果表现不尽如人意,从校长的角度讲,不能怪教师,“校长好好学习,教师才能天天向上”。
“根本不用担心青年教师,他们的学习能力要比我们强好多倍。”杨瑞清发自内心地认为,做校长的,对待年轻人只能是两个态度,“一是无条件地相信他,二是老老实实地向他们学习”。
这样想来,一度困扰杨瑞清的心结打开了。“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放下自己身上的光环,不是自以为是、趾高气扬地一天到晚灌输师德,而是要努力去营造舒心、自在的成长氛围”。
“有人请我到上海去向他们介绍实践经验,我就向他们提条件,要让我带老师去学习,还要在上海帮忙联络几所我想去的学校。”杨瑞清说,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专业提升的过程。
这几年,行知小学在国际交流上的道路越走越远,成为南京市首批青奥示范学校,学校80%的教师也有了出国交流的机会。
杨瑞清还强调教师要“自爱”。“校长不仅表现在带头吃苦,带头学习,带头创新,还要带头自爱。”杨瑞清带头买房子、骑摩托、买电脑,他希望营造一种新的集体文化,教师在爱岗敬业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去经营家庭。
老校长遇到新命题
一所在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的乡村小学,也能谈世界学校吗?
“喏,你看,那边就是长江三桥和京沪铁路桥。我们学校周围许多拔地而地的大楼是科技企业、研究所,接下来,这里会慢慢成为都市中心。”站在行知教育体验中心大楼10楼,杨瑞清指给记者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行知小学的所在地由县改区、由乡改镇,慢慢融入了南京市的主城区。与城市的“短兵相接”,给杨瑞清带来了新问题,办学条件同以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办学理念、学校的定位、培养孩子的目标上,有没有新变化?
“过去我们一直定位乡村小学,现在环境变化了,但我们又不是城市学校,我们生源来自于周围的一些乡村,还有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想,不必再纠缠于城乡学校、中外学校,也许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应该一起来办世界学校。”杨瑞清找到了答案。
一所在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的乡村小学,也能谈世界学校吗?杨瑞清说,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现在可以在网络化、全球化的平台上一起工作。行知教育,让理论根基更加牢固,而世界学校则让办学视野更加开阔。
杨瑞清坦言,自己工作32年了,成绩斐然,守成、啃老本自然可以高枕无忧。而继续探索下去是有风险的,也许能再有突破,也许会困难重重,甚至一败涂地。“教育应该是这样的感觉,高端大气上档次,与世界接轨,我们有这么好的教育思想指导,遇到这么好的时代,难道不应该更大气吗?”
2011年,行知基地扩建工程全面竣工,近几年来,行知基地每年接待来自五大洲境外师生一千余人,实践行知教育,创办世界学校,释放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傍晚时分,校园一角的红薯地里,不时传来蛐蛐动听的鸣叫声,为宁静的校园增添了几分静谧的感觉。“这一片红薯地,有个美丽的故事,”杨瑞清说,“这可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用接力棒的形式种植起来的,新加坡的学生翻地,德国的学生栽苗,韩国的学生浇水,中国的学生松土,英国的学生采收。”合作、友谊、尊重的价值观在各国师生心中扎根。
今年8月,亚洲青年运动会期间,作为亚青会文化教育活动基地,行知小学迎来了来自亚洲各国的青年运动员。在同国外学生的交往中,行知小学的学生能和外国朋友大方、自如地相处了,又能以自己熟悉中国文化、农村生活的优势,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为外国朋友提供帮助。孩子们的变化,让杨瑞清很有成就感。
而再过几天,由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三国20余家学校、教育机构发起的第九届行知教育三国论坛将于行知小学举行,论坛将推动三国学校做行知教育实验的引领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