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精神的高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其实,这个约定有时还会让更多的人不高兴。比如遇上结婚喜宴,为了陪学生,他只好婉拒;朋友同学聚会,他也只好缺席。

    苏同安的孩子就是在桓台一中就读的高中,空余时间是多回家陪孩子,还是在学校里陪自己的学生?这当是一个二难推理!

    孩子高中状态的优劣十分重要,只要四五分钟,就可以从学校走到家里,陪陪孩子,让他感受来自父亲的关怀,该是何等必要!可是陪学生十年的承诺“岂虚言哉”?这还不只是一个诚信问题,更重要的是,他还可以在吃饭的时候,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这对于成长中的他们,太有必要了!

    二者只能取其一,如何办?苏同安毫不犹豫地选取了陪学生。

    开始的时候,孩子心理也不平衡,我不也是学生吗?更重要的是,我是您的女儿啊!为什么爸爸非要陪他们而不陪我?爸爸与他的学生吃饭的时候谈笑风生,我怎么就不能和爸爸一起说说心里话呢?

    苏同安并不做太多解释,他想让女儿自己去思考取舍的意义。

    后来,女儿想通了:“爸爸回家,只能陪我一个人;他在学校里,却可以陪四五十个人。还是爸爸做得对!”

    父女相对而笑,无需多言,心灵相通里,有着很多美好的东西。

    现在,女儿已经在美国读博士,各方面都很优秀。她,很多是受了爸爸的影响,才有了这些成绩的。

    听到这话,苏同安很是欣慰。不只因为孩子理解他、敬仰他,更重要的是,他收获了与学生同吃同心的快乐,收获了他们更好的成长。

    据逯志平副校长讲,苏同安与学生在一起吃饭时的那种自然与快乐,真的很动人,也很美。有人说,苏同安老师太高尚了。可是,他却不以为然,他愿意与学生在一起吃饭,学生也愿意与他在一起吃饭,是双方情愿,而且都有收获,这与高尚并没有多大关系。

    从1999年承诺之日起,只要学生在校,他就一直与他们一起吃晚饭。现已走过了14个年头,他还是一如先前,在餐厅里与孩子们一起吃晚饭,一起说笑,一起快乐。

    据张涛老师讲,明年5月,苏同安老师的孩子在美国读博的硕士阶段学习就要毕业了,美方学校向苏老师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这令他特别高兴。可是,他思考再三,还是决定不去美国了,因为那个时段正是自己的学生即将毕业的前夕。再说,如果哪一天,餐厅里没有了他的身影,对于学生来说,那该是多大的遗憾!

    这多少让女儿有点扫兴,可是,她很快理解了爸爸。她知道,爸爸是离不开他的那群学生的,他们也是爸爸的孩子啊!

    是的,苏同安离不开学校,离不开他的学生,那是他的精神归依。当然,学生也离不开他,他是学生的心灵朋友与精神导师。

     天下无题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所做之题,可谓多之又多,“题海战术”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词语,以至让不少学生谈题色变。可是,苏同安却用他独特的“天下无题”的思想方法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思想方法生成、发展、联系的过程和本质,体悟知识的乐趣。而且把这种思想方法自然地运用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滤尽浅薄与浮躁,澄清迷惑与困顿,克服困难与挫折,提升思想与理念,与学生一起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这其中的“无”体现的是对“有”和“无”辩证统一的思想认识,是运用转化思想看待事物或处理问题的育人艺术,是追根求源、纵横探究的科学方法,是潜心钻研、不断创新的进取行为……

    苏同安认为,所谓的问题,只不过是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所形成的推动文明不断发展的智慧、思想和方法,以及由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生成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罢了。所以,在课堂教学、学习或解决问题时,不应只瞄准结果去“征服”问题,因为那样可能会急功近利,不求甚解。而是相当于去感受或欣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用心去“体验”知识方法生成的过程,用欣赏“风景”或“艺术”的心态来对待问题。而且要注意策略方法,不要在某处“奇特”的风景前流连忘返,就一定会有满意的收获。

    苏同安以此引导学生,在抽象、单调或烦琐的数学问题中,融入了生动的艺术元素和哲理,把考试中的22个大题当作22个风景区,可以把各个题目当作黄山、泰山、华山……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就相当于通过这些景区,既不要流连某一处风景,也不要走马观花;要以平静的心态、愉快的心情对待每一个题目,去体会个中的奥妙。当你去游览名川大山时,就不认为是一种痛苦,而是有了一种很美的心境。有些山未必登临其顶端,比如喜马拉雅山,即便抵达海拔六七千米的山峰也会大有收获。有了这种心境,在做一道题的时候,就是在体验,在欣赏;再做一道题的时候,再体验,再欣赏。很难的题,就是壁立千仞的山。不能领略其高峰的美景,也可以领略登山过程的风景。有了这种心态,再做题的时候,就会用一种欣赏的心态去做题,就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有了良好的心态和转化思想,就能认识到追根求源、纵横探究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会逐步理解“有”和“无”辩证统一思想的本质,从而能够熟练而灵活地运用,欣赏或感受到更美的数学风景。苏同安说,任何一道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研究它、解决它。一道题,之前一定还有题,之后也一定会发展;题目再小,也蕴含重要的“数学元素”和丰富的“思想方法”,追根求源、纵横探究,不但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还会发现与之相关的知识和事物的内在联系,就会有一种贯通的感觉,自然会提炼出相应的思想方法,不但会解一道数学题,还可以会解与之相关的各种题。无“题”的境界和思想认识会逐步提升。

    比如有学生从生活中提出一个问题:切西瓜,三刀最多能切出多少块?苏同安回答了。问四刀五刀呢?苏同安又回答了。因为苏老师不是就西瓜谈西瓜,而是将西瓜抽象化。西瓜,就像是空间的一个大球。而刀呢,就像平面。所以他把此问题转化为更为一般的问题:n个平面最多能将空间分成多少部分?然后又引领学生追根求源,首先“退”回到一般小学生都知道的最基本的点和线,从点分直线、直线分平面开始感受、探究,便会自然地、逐步地解决平面分空间的问题;这个“退”不但是为了求源,还是为了更好地“进”,既能由特殊到一般,提出或解决更为一般、更为综合的问题。又能纵横联系,与相关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发生智慧地碰撞与融合。了解了这些之后,就会认识到“思维量”比“题量”更重要,解决很多问题都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苏同安认为,有了这样的体验和感悟,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就如同小说中的人物,是有秩序、有层次、有个性、有联系的,它们往往在不同的场所不断地发展与联系,透露其本质及规律,同学们若能在不同的背景中去认识它们,比较、区别及应用它们,就会准确、深刻、持久地掌握它们,也就注重了思维的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逐步提炼出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用思想方法去统领知识、联系知识、理解知识,从而熟练灵活地运用。这样,便会引导学生进入宽广的数学世界,登上神奇的数学殿堂,去看图与形编织的美丽彩虹,听数与式奏响的动人韵律,感受数学之大美,体会数学之价值。

    为此,苏同安还赋诗一首:“问题诚可贵,思想价更高。两者若相依,天下本无题。”

    何止于做题,任何工作与生活中的难题都难不倒他。

    苏同安曾经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上四个不同类型群体(文科班、理科班、试验班、奥赛小组)的数学课,每天有四种不同层次的教案……面对这些,他乐观地对每天都要学习多门功课的学生说:“只要充满信心、端正心态、积极乐观,一天做五件事可能会比做一件事做得好,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做五件事效率会很高,从一天的开始就会在科学、严密的计划下层层推进,不会松懈;二是做这几件事情时往往会互受启迪、融合渗透、互相促进,综合能力也会大大提高。而做一件事情有可能会从上午拖到下午,从下午推到晚上,甚至会留到明天,若这样,做事的能力、效率一定会越来越低,还会形成不良习惯,实际上人们的各种能力就是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中磨炼出来的。”

    苏同安的“言”总是有“行”来支撑的。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得非常精彩。更重要的是,他给了学生巨大的精神鼓舞,让他们也知道,世上没有什么事能难倒苏老师,因为他有一个智慧的大脑,有一个坚强的信念,有一个必胜的信心。这些精神能量,在有意无意间传递给了学生,从而让他的学生也有了精神力量。

     仰之弥高

    笔者见到苏同安老师的学生时,他们几乎个个都很兴奋,能够谈谈自己的老师,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件无限荣光的事情。

    高二学生何云说,苏老师的课简直是精彩绝伦!

    他的激情会感染每一个学生,时而如哲人一样发人深省,时而又如婴儿般发出奇妙的声音。即使你一夜未睡,到了他的课堂上,也会睡意全消,亢奋不已,将全部的精神投注他那神奇的教学之中。

    一次苏老师讲数学中的双曲线,很多学生都哭了。因为他很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育人”的元素,若把双曲线比作学生成长的轨迹,双曲线的渐近线宛如父母或老师的视线和情怀,他会时时刻刻关注你。不管你取得多高的成绩或事业有成的时候,他不会去干扰你或有求于你,而是会给你更全面的支持和更美好的祝福;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或挫折,他更会及时给你帮助和依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