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品质教育的芳香之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上面案例中,我们可以一窥玉林附小品质社团活动的独特,这是玉林附小把班级德育活动社团化的生动体现,目前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里都有一个或多个社团。比如在班主任胡秀文的指导下,三(1)班成立了拇指剧团,下设舞蹈社团、爱乐之家、体育竞技、课本剧、百灵鸟等5个社团,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参加。

    省教科所研究员周林指出,社团的“自主”是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导的区间选择,是一种学生自由程度的标志。请看案例2——

    案例2:

    能不能让学生自己组建社团呢?这个想法一出来,立刻引起了高年级学生的积极回应。小干部们首先对学生社团进行了初评,遴选出校园好声音、相声剧社、快乐藏彝语等10个社团进行摆摊。第3个星期周二的中午,操场上一片人声鼎沸,学生自主社团各自圈了一块地,开始摆摊招募了。有的发传单,有的负责填表,有的甚至直接拉人了,好不热闹!“植物之家”社团也自主成立起来,“生意”不错。如何给学生自主社团配备辅导老师呢?学生何佳懋找到老师,说他们在社区找了义工,每两周来一次辅导他们。由于微博的关注,相声社团聘请了成都市哈哈曲艺社的吴易担任辅导员,快乐藏彝语社团聘请了家长担任辅导员,文学社聘请了彭仕权老师担任辅导员……

    很多老师都担任了学校社团的指导老师。郑仁清辅导的音乐创作社团把孩子自己创作的歌声传唱开来;李曦的民乐社团将课堂搬进了社区,吸引了社区的男女老少;高屏辅导的数学社团形成社区自主学习模式;李翠的爱心社团定期慰问社区孤寡老人,改变着每一个社员的个性;张琴的摄影社团走进社区、走进社团捕捉最美瞬间;大队部国学社团还把《三字经》搬上了舞台……

    对此,德育处副主任黄仁松介绍说:“小学校,大课堂——我们的目的是建设多层次、立体化的社团,通过社团课题研究与活动探索,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社团化,更好地丰富与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玉林附小的“社团2.0”是充分课程化的。目前,学校形成了“三类八项”的社团课程构架。三类是指文化类、艺体类、科创类,八项是指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国学、礼仪、劳动实践、国际研修等社团课程。每一项中都囊括了若干子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了适应、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需要,学校将社团课程划分为精品型、特色型、普及型;按照实施地点和范围的不同,还将社团划分为班级型、学校型、社区型。每周五下午以长课方式集中开展社团选修,社区课程、田野课程等还可自主安排。辅导员队伍方面,学校一方面让本校教师充分发挥特长,另一方面向社区、家庭招募志愿者,或引进专业机构、聘请专业人才。

    社团让孩子们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它拉近了教育与社区的距离,得到街道、社区的认同和支持。“社团育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增量改革。社团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文化互动与增益。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自主活动,让社区优秀文化为学校所用,锻炼、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同时将学校文化和社团品质撒播到社区和家庭,让社区与家庭更有文化味,这就是品质社团的魅力所在。”校长朱祥烈如是说。

    品质管理——小册子中的“大乾坤”

    一本“手册”助发展,一本“笔记”管培训。用科学管理为教师的多元发展提供有品位、高质量的服务,玉林附小让品质管理落到了实处。

    一所新兴的优质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会培养并输出一批优秀教师与管理骨干,但是,由于队伍年龄结构、发展高原期等原因,往往会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玉林附小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也遇到了这个普遍性问题。为此,玉林附小管理者们迎难而上——在继承基础上超越,以品质管理促进教师多元成功。

    管理为教师服务,这是一般意义的管理,管理为教师发展提供有品位、高质量的服务,这就是品质管理。将管理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大内驱力,这正是品质管理的关键所在。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玉林附小品质管理最终的落脚点,是两本小册子——《教师专业发展手册》和《教师培训笔记》。其中,核心是前者。

    翻开《教师专业发展手册》浅绿色的封面,你会发现这本页数不多的手册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教师的个人情况、学年目标定位、学期计划、阶段整理、小结与收获、目标调整与计划补充、获奖统计、总结申报等十个部分。完全涵盖了一位教师全年的工作历程。值得注意的是,在计划和小结部分《手册》将教师的工作分为了德育、教学和科研三大门类,教师只需要选择1-2项作为自己本年度的工作重点,其他方面达到基本要求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有选择的自由度,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效率。据此开展基础评价、特色评价,可以不断激励和满足教师发展的多元需求。”玉林附小办公室主任樊祥解释道。

    在实践操作上,对《手册》的管理主要是教科室牵头,德育处、教导处等部门配合。对手册中的内容进行及时审阅、批注,并结合过程实际及时反馈,发现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推荐给全体教师分享。这样,从学期之初教师提出学年专业发展目标开始,管理就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施行下去了。这样的管理不是压制,而是引导,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爱和期待,即帮助教师明确合适的目标,并在过程中调配培训、评价等资源,不断地提醒、激励、推动、鼓劲,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帮助教师总结经验、优势与不足,提出下一学年新的专业发展目标,形成专业发展的螺旋上升。“我们的核心是关注并回应需要,因为服务需要才能激发需要。”教科室主任缪兵坦言道,“在阅读手册内容时,我常常被流露其中的真挚感受所感染,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老师们的需要。学校很支持,教师需要的书籍、培训等,都一一得到满足。”附小每年派出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教师前往全国各地学习、取经,还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理念与经验。

    如果说《教师专业发展手册》是把发展的自主权交给了教师的话,那么《教师培训笔记》则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教师。这本笔记将教师一年的专业培训概而全之,不仅有培训记录、参加教研组活动记录、听课记录,还有自学笔记。教师拿着这本册子,可以及时开展各类学习与研究,及时整理收获,在查询的时候也非常方便。“我把这本册子带在身边,随时提醒自己今天学习没有。这本册子设计巧妙,其他学校教师看了,也很羡慕呢。”年轻的语文教师张蕾笑着说。

    品质管理促成了教师多元成功。近年来,玉林附小教师群体在专业领域异军突起,一批教师在全国和省市级平台赛课、献课中屡获佳绩,多名教师还参加省市送教活动,或做讲座、参加各级成果交流等,十余位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区以上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等。教师队伍喜欢研究、敢于创新、注重协作的群体氛围日益浓厚。截至目前,玉林附小教职工95人中,有成都市特级校长1人,市、区学科带头人9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9人,市级优秀教师23人。

    品质研修——名师课题“诞生记”

    通过“专家领衔——名师引领——同伴示范——主动反思”的名师工作坊品质研修策略,一个闪光的念头发展成为了一个市级名师课题。

    2007年,周波来到玉林附小,成为学校的数学教师。很快,他就以幽默、生动的教学特色在高手云集的数学组脱颖而出,成了承担各种公开课的种子选手。

    周波是个喜欢动脑筋的人。2009年,他偶然间在广东名师郭思乐的博客上看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操作,萌生了在自己班上搞教法改革的念头。经过一段时间的个人研究,他把自己的新探索命名为“助学式探究学习”,并立即在班上开始实践。

    教学的初步效果不错。这种将学习前置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周波坚定了信心,决心把这种教法在本年级推广。然而,同年级的几个老师的实践效果参差不齐,周波的内心有了一些摇摆。

    此时,同在数学组的教科室主任缪兵注意到了周波的实践,发现这种“助学式探究学习”与学校之前的一个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有较高的契合度。于是,缪兵加入了进来,并建议将两个课题合并研究。

    2011年,全国著名数学教学专家、特级教师钱守旺来到了附小,并成为校级特聘专家,周波有幸和钱守旺同课异构并成为了他的弟子。钱守旺对“助学式探究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很多关键性的建议,有力地推动着这个田野课题的发展。同一年,“助学式探究学习”更名为“助学式探究学堂”,正式升格为校级课题,玉林附小所有的数学老师都加入了研修。

    2013年,钱守旺名师工作室在附小挂牌。“助学式探究学堂”在专家和校长力推下成功申报为成都市名师课题。这一研究同时引起成都市教科院数学专家张碧荣的关注,该项目被同时纳入成都市教科院“学导案”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范畴。

    就此,来自一线教师的小小的教育智慧火花,在4年的时间里,历经专家指导、自我反思、同伴激励,成为了真正有能够影响一个区域教学的创新实践。

    这样的校本研修,就是玉林附小品质研修的范例。这种研修模式着眼于管理与教学的原生态,体现真实、自然的研究风格;同时,以“名师工作坊”为载体,既接地气,又有权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