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为名行大学之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尚钢

    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刘献君教授首次提出了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构想。教学服务型大学区别于教学型大学,其人才培养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同时也十分重视技术创新为主的科研;教学服务型大学也区别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比较注重应用性,尤其注重服务于特定行业,具备很强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或技术创新人才的能力。办高水平特色大学,武汉纺织大学选择了走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服务型大学之路。这有我们对“大学逻辑”的思考,也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客观需求。

    在大学发展的历程中,大学最形象化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品格可以用“象牙塔”、“服务站”和“灯塔”三个维度来描述。

    “象牙塔”的功能,是说大学定位于保存、传播人类世代相传的知识和文化,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为学术而学术”、“为学问而学问”,开展“高深学问”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本质与定位,起缘于中世纪的古典大学。当大学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坚守自身作为学术组织的“遗传特征”与“内在逻辑”。“大学学术共同体”以“批判者”或“旁观者”的态度看待世事沉浮和社会变迁,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始终恪守学术共同体和知识人所持有的生活信念和行事方式,坚决避免成为利益、党派政治的服务工具。

    “服务站”功能,是说大学试图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与合法性。“服务站”式的大学起源于美国。大学“服务站”的角色使美国的大学和社会之间建立了有机的联系,使得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责。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强调,走出“象牙塔”是现代大学的责任。而美国教育学家约翰·布鲁贝克更是说,如果大学拥有大量的为社会服务的知识,但是缺乏把这些知识用于实践的决心和责任感,那么大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灯塔”功能对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西方,洪堡认为“大学是社会的道德灵魂”。在我国,蔡元培倡导“教育要指导社会”;竺可桢指出,“大学犹如海上之灯塔,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这样的理念,是说大学在功能、作用方面像一座灯塔,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导航和指引方向。这要求大学成为时代精神的表征,成为社会良知的灯塔,成为学生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园地,成为科学创新的思想源泉,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思想理论发动机。

    从三个功能而言,“安静”与“热闹”对大学而言,均是题中应有之义。对“学术共同体”而言,治学需要“安静”,焚膏继晷、兀兀穷年,这是遵循学术规律;对大学治理者而言,办学需要“热闹”,开放办学,服务社会,校企(地)合作、协同创新,这是遵循办学规律。

    从理想的状态而言,作为“学术共同体”中的学者,学术应该成为其生存方式。同时,其学术研究应该有心怀天下、服务社会的担当,并努力通过学术性教学、科学性的研究和创造性的文化建设,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完整的人,从而传承和创新人类文明,并服务于社会。

    英国学者阿什比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中国大学是在19世纪内忧外患形势下模仿西方建立起来的。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与中华民族复兴梦相关联,“服务站”功能突显较多。大学发展到今天,不可能不与社会发生关系。办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无论什么层次的大学,服务社会是应有的担当。

    作为地方高校,资源有限,拿什么来服务,如何服务?在总结学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武汉纺织大学实施特色发展战略,更加突出了纺织服装特色,坚持“大纺织、现代纺织、超纺织”理念,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目标。学校创立了行业背景高校“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和产业链科学知识嵌入课程群的课程体系、产业链技术能力植入创新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产学合作融入团队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形成了“重品格,牢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开展了“一省一示范”、“一市一项目”为主要内容的“112”科技服务工程,初步构建了“立足纺织、协同创新、服务社会”的产学研用互利共赢科研体系。

    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能办出高水平,关键是层次应该是服务对象的区别,水平应该是服务质量的区别。地方高校各具特色,包括纺织、汽车、食品、钢铁、化工等一些有明显行业背景或是优势专业特色的学校,寻求高、大、全的发展之路肯定行不通,其发展的突破口正在于以特色专业和人才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

    (作者系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