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学生成长的底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青春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深远辽阔,富于幻想;青春是绿色的,像滴翠的青竹,像坦荡的草原,充满生机,溢满活力;青春是红色的,像燃烧的火焰,像初生的太阳,朝气蓬勃,奉献光热;青春是白色的,像雪白的浪花,像无瑕的明月,犹如白纸,绘出艳丽的图画;……青春是彩色的,拥有了它,便拥有了七彩人生!”

    的确,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节。也正由于此,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陈独秀曾为青春讴歌:“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但是,青春又是一道明媚的忧伤,“人世间,比青春再可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郭沫若语)

    ■秦海地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身为一名高中校长,“带着镣铐跳舞”近二十载,每每念及学生的前途、老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自己难免诚惶诚恐,唯恐有辱使命。由此,一直以来我让自己坚持努力、坚持思考、坚持改进,偶有所得,便“随笔”写下。现择其一二,冒贻笑大方之虞,与大家交流,权当抛砖引玉,还望批评指正。 

    我们的高中教育,究竟给处于人生花季的青春学子“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他们终身难忘、一生受益。如今的高中生、他们究竟更需要怎样的人生营养?想必,这是每一个高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认真践行课程改革的今天,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当然,倡导价值多元、个性张扬,教育更应该尊重、赏识、包容,让高中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给学生“七彩的青春”。然而,凡事皆有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当代著名学者钱文忠曾经指出:“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凭什么对注定将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我想不明白。我们现在都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赞扬他,鼓励他有自信,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度。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将来到社会,他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是残酷的,要准备受到很多委屈。所以我想,我赞成对孩子真的要严格。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我们的教育不要以爱的名义轻易向我们的孩子让步、向家长让步、向社会让步。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担的。”钱文忠教授在一次讲《弟子规》的“守孝悌”时,曾让他的助手搜索一年以内的“不孝、杀父”的反面例子,然后打印出来,以备他选用作反面例子。不一会儿,助手告诉他:打印纸不够了。由此,钱教授由衷感叹道:我们对孩子没有一些控制、约束,一味以爱的名义对他们让步,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中国感恩文化传承普及第一人、新爱国行动发起人一横老师在为高中师生所作的《学会感恩,与爱同行》的讲演中多次动情地说,生命只有学会了感恩、懂得了担当,青春才会有梦想、有激情,生命才会变得高贵,才不会因一丁点儿的挫折而发生悲剧。

    的确,青春是快乐的、是丰富多彩的。同时,青春不仅仅是快乐的,更要有担当、有责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春是多彩的,而红色则是学生成长的底色。

    红色是学生成长的底色,就是要学生有梦想、有激情

    苏格拉底有一句哲学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爱尔兰诗人叶芝也曾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如果说教会学生生活、学习的技巧是教育之“术”,而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灵魂的积极转化则是教育之“道”。

    陈涉在阡陌之中就立下鸿鹄之志,岳飞自小已有精忠报国之心,周恩来中学时代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为唤起国民麻木沉睡的心灵而弃医从文……阅读历史,关注伟人,我们知道,没有理想的指引,没有志向的引航,就没有一代代杰出人才的崛起。反观当下的高中生,家庭教育“爱”的包围,使得他们在生活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奋斗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也曾立下远大志向,但在学业压力面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面前难以坚持,以致于日渐消沉、萎靡不振。

    美国通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说过:“如果说哪一种品质是成功者共有的,那就是他们比别人更有激情。”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曾经说过:“没有激情就不会有任何伟大的成就。”激情是青春的象征,激情是活力的释放,一个没有激情的青年人是很难有美好未来的。中学生正处在烂漫的花季,他们的生活里本应该充满朝气、洋溢激情,因为有激情才会有梦想,有梦想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高中教育应当担当起养育青春学子激情的重任,让他们意气风发,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与强烈的进取心。为此,我校竭力打造激情燃烧的校园文化,置身二中校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高擎二中精神,点燃青春激情”、“我是二中人,我为二中卓立巅峰而奋斗”的大红标语随处可见,时刻让人感到校园里到处弥漫着似火的激情。

    每天清晨和上午大课间,气势恢宏的“天下第一操”都会在二中校园激情上演。一个年级一个方队,排山倒海,俨然一个钢铁军团。“拼搏自强,誓创辉煌”、“全力以赴,青春不复”、“脚踏实地,勇夺第一”……跑操中,学生斗志昂扬,似江涛汹涌奔腾之啸,如沙场点兵雄浑之势。不少前来交流的教育者往往用“热情似火”来形容我们的学生,这种昂首挺胸、自信向上的姿态,就是学生成长的底色,势必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无穷的力量。

    学校还通过各种其他活动来调动学生奋进的激情,跑操后的小班会、上午第一节课的课前宣誓、下午第一节课的课前一支歌,每周一次的激励班会,定期举行的励志演讲、体育竞赛、“疯狂英语”进校园等活动,时刻点燃学生心中奋斗的激情,无限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二中校园,看不到丝毫的散漫与萎靡、消沉与无助,我们深刻感触到的是他们青春的活力、旺盛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我想,这就是红色的力量。

    红色是学生成长的底色,就是要学生知恩感恩、勇于承担

    青春可以说是一场徒步旅行,路上布满荆棘,也充满诱惑,有的孩子可能因惧怕困难而止步不前,有的可能因沉溺诱惑而跌倒路边。如今的相当一部分孩子们在“4—2—1”的家庭模式中备受疼爱、备受呵护,“甜蜜”成为“独二代”的一种负担。让他们抵御挫折和诱惑的能力得以提高,我想就需要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知恩感恩,勇于承担责任。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一饭千金”、“结草衔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告诉我们应该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小而言之,领受着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同学们的帮助之恩;大而言之,领受着社会之恩、国家之恩。“心中知恩情,行动有动力”,我校紧紧围绕“以感恩启心,以励志促学”这一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每年5月,学校都隆重举行18岁成人礼仪式,邀请全体高二年级学生家长来校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人时刻。活动通过戴“成人帽”、行“拜谢礼”、步“成人门”、踏“成才路”等环节营造出充满温情的氛围,为学生展现激情飞扬的青春风采、表达快乐成长的感恩之情、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提供了一次集体的教育机会。尤其在向父母行拜谢礼、与家长真情告白等环节,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18年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懂得了18年来父爱的伟大、母爱的细腻,更懂得了应该知恩感恩,回报父母。

    责任是生命赋予我们的天职。一个人可以不富有,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感,只有扛起责任才能扛起生命的追求与信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感恩”与“担当”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在帮助学生懂得感恩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让学生明白:存有感恩之心就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善于负责、勇于担当才是更高层次的知恩感恩。与18岁成人仪式类似,每到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学校也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并将之与学校常规管理和课堂教学指导相结合,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的感恩,不需要像老莱子那样戏彩娱亲、像王祥那样卧冰求鲤、像狄仁杰那样望云思亲,而是在于每一天的努力学习、勇于承担,在于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充实有意义,在于回报老师们的劳动和真诚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的点滴行动中。

    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成长需要激励,而感恩则是激发生命潜能的催化剂,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内化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承担责任,是从人性本善出发,以真唤真,以善扬善,深挖真、善、美人性中的原动力,以此治心扶志,激发人本潜能,重树成功信念与报效责任,对激发学生内心自我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实现由“人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做好”的主体性转变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红色是学生成长的底色,就是要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

    爱国主义是强大的民族精神,它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是任何其他价值观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高中阶段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非常必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