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幼儿为啥弱不禁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华 绘

    ■吴键

   “不晓得今天又会有几个孩子请病假。”面对新一轮寒潮来袭,有着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林红心里想。每到季节更替,或者有比较大的天气变化,就会有许多孩子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而缺勤。“因病缺勤是幼儿缺勤的主要原因。秋末冬初、冬末春初幼儿缺勤率接近10%,其中上呼吸道感染、龋齿、肺炎排名前三。”首都体育学院王凯珍的研究结论印证了林红的感觉。

    现在的幼儿何以变得如此弱不禁风?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毋庸讳言,自1985年以来,中国7-22岁大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这已经成为一个困扰政府和整个社会的难题。令人忧虑的是,近10年来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出现低龄化倾向:3-6岁幼儿肥胖和超重比例越来越高,达到17%-19%左右;6岁幼儿的近视率接近20%;3-6岁幼儿往返跑、立定跳远、走平衡木、单腿跳四项体能素质出现下降趋势。

    2007年以来,政府、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如阳光体育运动等,试图破解学生体质健康难题。但是,调研显示,效果并不明显。来自中小学一线的教师说:“不爱运动是新一代孩子的共同特点,现在的孩子,从小没有好的身体基础,到上学了,他们不喜欢体育,很难培养锻炼习惯。”幼儿不爱运动,直接后果是运动量不足,而运动量不足是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不爱运动呢?综合研究认为,不是幼儿天生不爱运动,是幼儿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导致幼儿远离运动。

    误区1

   “孩子将来比的是文化成绩,体育活动对学习没有用”

    研究表明,从出生到10岁,是人的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身体活动,对促进大脑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参与体育、学习音乐,将促进大脑的发育,大脑灰质充满活跃的细胞和细胞连接;相反,如果孩子经常保持静态,玩游戏、看电视,那么其大脑灰质只能形成低等细胞和细胞连接。

    研究证实,早期爱运动的孩子,其注意力、记忆力和认知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而这些,对孩子今后的学业成绩有巨大的影响。“调皮的孩子聪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之所以把“体”放在第一位,就是基于科学的研究。

    误区2

   “孩子不想成为运动员,做那么多运动没有什么用”

    的确,幼儿的运动不是指专门运动技能训练。事实上,对于学龄前儿童,并不提倡学习运动技术和高强度身体素质练习。幼儿的运动,主要是指一般的身体活动,具体是体育活动:0-5岁,是指日常的游戏,结合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是多变、轻微的身体练习;6-8岁,可安排简单、有趣、多样的基本活动,接触最基础的运动技能。

    研究表明,幼儿在10岁之前,如果获得过良好、积极的身体活动体验,对于孩子一生来说,有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可以大大增加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可能性。美国的一项研究,综合了各国的研究结论,对人生早期缺乏运动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进行了描述:30%的人可能变得肥胖;女生延迟一年以上毕业的可能性增加51%,男生认为自己是差生的可能性增加46%;生病天数平均每年比别人多一周;工作收入可能比别人减少7%-8%;医疗保健支出平均每年比别人多出2741美元;寿命可能平均减少5年。

    由此可见,幼儿的体育活动,不仅仅是对于身体发育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影响。

    误区3

   “孩子天生不爱动,家长也没有办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实中,爱不爱运动,确实存在个体差异,但是,从总的要求而言,正确的做法是:应当鼓励所有学龄前儿童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同时,家长应当身体力行。

    研究表明,如果父亲或者母亲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那么他们的孩子,比父亲或者母亲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孩子,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几率上要高出2-3.5倍。如果父母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那么他们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几率要比其他孩子高出5.8倍。

    显然,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父母的行为决定了孩子的行为。但是,中国的家长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中国教科院对部分肥胖孩子家长的调查显示:有60%-70%家长,从来不带孩子锻炼;80%以上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会不会计算、认识了多少个字;85%的家庭里的小型体育器材都是闲置的。

    误区4

   “寒冷季节,户外锻炼更容易引起疾病”

    许多家长对于体育锻炼的好处是肯定的。但是,却很少允许孩子在恶劣的气候下进行锻炼,往往将孩子保护在“温室”中。

    事实上,幼儿不生病或者少生病,取决于幼儿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幼儿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强,使得幼儿面对变化的环境,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机能来适应环境。天气寒冷,在中枢神经系统指挥下,紧缩皮肤、关闭毛孔,减少散热;通过代谢,将脂肪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极端情况下,通过肌肉颤抖来产热,维持正常生命。天气酷热,则在中枢神经系统指挥下,放松肌肤、打开毛孔,增加散热;通过出汗,排除热能;将多余的食物转化为脂肪,存放在体内。这就是动态的体温维持过程,由产热、散热两个相互协调的生理机制来完成。

    对于幼儿来说,由神经系统支配的体温维持机能,才刚刚开始发育,还远远没有发育成熟。所以,总体上孩子适应能力弱,容易得病,需要保护。但是,体温维持机能的提高,功能的完善,需要借助自然界的各种刺激,如寒冷、冰冻、酷热、高温等天气变化等因素来实现。因此,经常将孩子置于上述恶劣的环境中,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锻炼手段。与中国孩子相比,日本、俄罗斯的孩子,抵抗力强、得病少,正是得益于幼儿时期特殊的抗寒锻炼。在俄罗斯、日本、韩国,冰天雪地中进行裸身雪浴的比比皆是,可是类似的情景在中国很少见到。

    针对幼儿因病缺勤多的情况,首都体育学院采取运动干预的方法开展的针对性的研究显示,通过5个月左右的干预,幼儿园的因病缺勤情况有明显改善。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研究开始阶段,因病缺勤不降反升,但是,干预研究6-9月以后,因病缺勤出现明显下降。这种“滞后现象”,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孩子适应能力由弱变强的过程。可惜,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中国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是消极手段:不经风雨,躲避严寒。中国家长的过度保护,换来的不是健康,而是体弱多病。

    上述误区,仅仅是幼儿教育中比较明显的问题。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还有更多的误区。如发现孩子骨密度低,就认为是钙缺乏,于是拼命给孩子补钙。殊不知,孩子骨密度低,除了疾病引起的之外,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户外运动,缺乏在阳光下的户外运动,因为幼儿骨骼的生长发育,必须要有紫外线下合成的维生素D的参与;幼儿骨骼的生长发育,还要有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的刺激才能长得更好。在一些发达国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必须保证幼儿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必须保证幼儿每天至少有40分钟的阳光照射时间。因此,孩子骨密度低,仅仅“补钙”,毫无用处。

    要遏制孩子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低龄化现象,只有从小抓起,用科学的方法,鼓励孩子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