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基于办学理念的学校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祖雪媛

    现在有不少课程的内容是相同的或重复、交叉的。课程内容相对割裂,老师就学科说学科,就课程说课程,知识散点不聚焦。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使得教师对为什么教、学生对为什么学、学生的学跟实现育人目标到底什么关系等问题的理解不够清晰与明确。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学校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要力争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综合发展。为此,我校尝试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进行课程创新,持续开展了三年的课程创新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明晰办学理念,引导课程创新方向

    我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尊重”,其确定源于对我校办学历史的反思,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价值以及对世界先进教育理论的思考,对学校所在的区位特点以及对现存问题与学生发展需求四大方面作出的全面分析。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在“尊重”核心理念的引领下,着力进行四个“尊重”,即尊重规律、尊重人才、尊重环境、尊重文化,为培养具有北京情、中国心的世界人奠基。理念和育人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及促进未来发展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校的学生除了达到小学阶段必须实现的共性基础目标外,还能凸显其特质,具体表现为:具有对人、对文化、对一切事物的包容精神;具有敢于克服困难、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超越能力;具有善于质疑探究、乐于实践的探究合作能力;对改善人、环境、社会问题有较强的责任感等。这一育人目标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符合当今国家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加强传统文化的培育”、加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感”等新要求,也是走向世界必须具备的能力。

    确立课程目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创新并不是随意增减课程、增减内容,必须尊重规律,科学推进。因此,必须先建立课程目标,它是课程的起点也是课程的归宿,能保证课程的进展方向。在理念和育人目标的统领下,将各类课程进行整体构建时,首先要尊重国家课程建构的历史,特别是要研读国家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要研读教材,它是创新的起点和基础。如果静心研究,就会发现每所学校要实现的育人目标,在各科课程目标中都有丰富的体现。我们需要的是对照学校的理念、育人目标与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与理念目标一致的要保留,如对照“尊重文化”目标,找出语文课标中有“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味”;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标中也有“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就将其合并重组选用。对不足的进行补充、对缺失的部分进行增加。对照“尊重规律”目标,发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都有不足或欠缺,故增加了“激发对规律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探究和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特别是要补充适合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于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关于提高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资源”等方面及“探究实践能力培养”、“思维、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培养”等目标。经过反复推敲,我们确定了尊重规律、尊重文化、尊重环境、尊重人才的四组课程目标。

    围绕课程目标,创新课程结构

    如何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最终让尊重理念落地生根,从而实现育人目标?这需要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进行课程的重构。我校主要尝试建构了两大类课程结构,即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和面向全体和面向差异并存的“主题课程”。

    基础课程和主题课程结构比例是四比一。“四”指一周里有四天上基础课程;“一”指一周集中一天上“主题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重在保持课程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大了关于尊重各相关领域内容的学习,有目的地进行尊重价值观的培育。面向全体和面向差异并存的主题课程,则充分借鉴了国外的课程建设经验,围绕相关尊重的四个主题开展探究实践式学习,开展个性化选择式学习。我校已开发的128门校本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力争与其他课程充分融合。主题课程学习紧紧围绕尊重的四个领域,结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删减、整合、创生,开展跨学科、跨课程的联动学习,使散点知识系统化。主题课程学习既安排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又有尊重差异发展学生特长的选修课程。

    如主题课程“我是蓝天护卫者”,从学生生活入手,将两门国家课程必修课“灾难后的思考”、数学“统计”与“英语剧”、“电脑设计”、“国画”、“合唱”四门校本课程选修课进行组合。该主题学习删减了品德与社会课中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的“退耕还田”等内容,增加了“北京雾霾”内容,引导学生基于现实问题开展实践探究。数学则借助对雾霾问题调研的数据开展统计知识的学习,在分析问题中感悟复式统计图的应用意义和价值。并开的绘画、电子设计等自选校本课程,又从不同的学习角度拓宽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深化主题。

    每一个主题课程一般经过几个流程,并形成回路。实践准备:指导选题——结成研究小组并合理分工——搜集整理资料——围绕主题设计问卷调查、采访提纲、制定实践计划。实践探究:参观、采访、调查——多种方式记录实践见闻与感悟。整理交流、实践分享:回到课堂——梳理实践——形成多样化学习资源。

    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创生,让学生进入了一个主题鲜明的完整的教育情景中,从头到尾能够参与其中,进行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获得多元的收获。学生的认知更加系统深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得更强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在真实、深层次的实践课程参与中回归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示真实的自我,获得自由的发展。(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