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具有学科意蕴的教学场域
■曹周天
课改以来,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日益成为一线教师热衷或学校热捧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在这些风格类似、形式大同小异的活动中,学科自身的立足点往往受到淡化,致使学科意蕴缺失,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单一乏味的境况。笔者以为,深入挖掘各学科的内在意蕴是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潜心钻研学科意蕴
如何上好一节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所教学科理解程度的高低。提高对学科的理解,关键是要潜心钻研学科意蕴,这既包括挖掘学科内涵,又包括拓展学科外延。所谓挖掘学科内涵,就是要在研究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隐藏于其后的基础知识、背景条件及可能需要的思维能力,通过不断地剖析、解读与反思,力求把最本原、最基础的知识及其内在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与此同时,拓展学科外延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就教材讲教材的教学终究令人乏味。教师在备课中要具有宽广的视野,应在所教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广泛搜集与之相关的教学信息,综合运用多种学科视角,寻找学科间的交汇点,把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置于其所属的科学背景之中,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素材。
精心构建教学场域
学生开始一门学科的课程学习,也就意味着进入了某一学科的教学场域。审视每一节课的运行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师生的教学互动中展开并完成的。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体验该学科最本真的精髓,理解每个学科之所以产生、形成并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教学现场感。所谓教学现场感,是指教师基于对学科的深入理解而由内心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一种教学感染力。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更多是在教师引导下推动实施的,在课堂这一特殊的环境下,让学生深度体验许多已被人类掌握的知识与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引导下的课堂教学,要还原某一学科在研究某一问题时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重新体验某一实验的经过或某一原理的思维过程。教学场域的成功营造能让任何一位走进教室的人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学科所赋予整个课堂的教学意蕴。在这样一种学科文化场域的感染下,促使学生从学习研究的局外人、旁观者真正转变为实践体验与探索的主人翁。
着力培养学科思维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始终追求的育人目标。不论是钻研学科意蕴,还是构建教学场域,最终都要落脚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不同学科因其研究领域、方法、思维逻辑各异,对学生的思维品质也相应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语文学科注重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音乐学科关注乐感的养成,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的培育与审美情趣的熏陶;数学学科强调严谨、缜密的逻辑推理;物理学科倡导实验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等等。因此,在实施每一门课程时,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该学科独有的学科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也像学科研究专家一样,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思维开展学习研究活动,这对于加深学生理解学科、养成积极的学科学习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试想,在语文课上,学生都把自己想象成文学家,面对自然万物与人间百态,抒发内心的独特感悟;在物理课上,学生都以格物致知的研究思路与敢于质疑的科研品质参与学习活动,学科氛围如此浓郁的课堂所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吸引每一位学生的主动参与。
当然,学科之间又是相互交叉的,各具内蕴的学科所形成的教学场域有时可以交相辉映,各学科思维也可以相互交叉,形成共融共生的亮丽景象。如果一位情感充沛的语文老师在讲授一篇记述某位科学家的报告文学时,用缜密的逻辑、精确的数据解读文本,让学生体验理性与情感的交响;一位逻辑严谨的数学老师在分析一道解析几何题时,用上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式的瓶颈,寻求新的解题策略。这样的课堂一定能点燃每一位学生心中的学科智慧火花,成为催生新思想的助推器。(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