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敢于对报刊乱摊派说“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1-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永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会同山东、河南、湖北等省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查处了《莱芜日报》等十余种报刊和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违规发行行为。据查,《莱芜日报》在莱芜当地中学搞摊派发行;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东夏镇采取直接克扣工资的方式强制该镇第一初级中学的教师订阅《河南日报》、《周口日报》;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长坪镇强制中小学教师订阅《襄阳日报》、《农村新报》。 

    学校之所以成为报刊发行摊派的“重灾区”,原因大概如下:和公务员一样,教师也是吃财政饭的群体,收入稳定,人数较多,对一些报刊的发行人员来说,发行的“潜力”比较大。且和某些权力部门比较,摊派报刊的阻力似乎更小一些。因为老师都是教书育人的,无论是“大局观”还是服从意识都比较强,而且脸皮也相对比较薄,一般不会为了几百块钱的摊派撕破脸皮和上级领导问个明白,所以学校成为报刊摊派的“重灾区”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一些地方行政部门会把摊派之手伸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学校扛不住上级的压力,也就只能将发行任务继续往下分解给老师,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夫妻两人在同一所学校教书还要同时订阅两份一模一样的刊物的情况,个中无奈,恐怕也只有他们本人体会最深。 

    虽然一年有两三百块钱的工资“被订报”,和教师目前的工资水平相比,这笔钱并不是不能承受,但是对一些偏远特困地区的老师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少了这一块收入,有些支出可能就要延后。比如,许多有助于个人业务成长的专业杂志报刊可能就被挤出订阅计划了。这带来的损失也不是区区几百块钱的事了。 

    其实,报刊乱摊派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无关钱多钱少,重要的是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利用权力和影响来强迫辖区内的学校订阅刊物。订阅必须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任何带有暗示或强迫意味的通知、任务都是不应该的。因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最大的“权力资源”就是把学生教育好,如果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领导利用手中权力对教师进行经济上的寻租,伤害的恐怕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 

    同时,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无论是权力的或人情的压力再大,只要对“劳务费”不感兴趣,守住底线,时间长了,各种难驳的面子、人情也就自动消失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在一些灰色利益面前坚持不动心,无欲则刚。只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顶住方方面面的压力,给学校报刊订阅松松绑,才能让校长们轻松轻松,不把学校当成报刊征订任务分解的中转站。校长也不是万金油,他也只能将发行任务继续分解给老师,甚至是学生,所以地方政府领导如果真的重视教育,那么就让这些教育的烦扰远离学校。 

    我们都知道现在纸媒的日子不太好过,上海《新闻晚报》停刊的消息带给报人的震动和感慨仍然在继续,但是无论怎样,也不应该把继续维持过好日子的希望寄托在乱摊派报刊给老师甚至是学生家长身上,这样的日子不会长久,也不可能长久,在快速进入电子阅读时代的中国,纸媒如何转型是个大课题,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乱摊派是死胡同一条,行不通。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