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可以烂尾,教育需要真相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1-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单承彬

    最近几天,河南新郑某中学教师逼迫学生抽烟、吃纸条的消息广为传播。面对公众几乎“一边倒”的声讨挞伐,当地教体局迅速发布了处理意见:涉事教师调离工作岗位,校长受警告处分。但学校是否让学生作伪证已经没有后续的报道,新闻似乎烂尾了。

    平心而论,这位教师的做法确实过分。无论如何,高中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调皮淘气总是难免的。像这样以影响身心健康的方式粗暴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已经不单单是体罚的问题了,它反映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们抱怨,说现在的孩子确实难以管理。即以此事而论,作为高二的学生,在宿舍里抽烟,上课传递纸条、吃零食,确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教师批评教育,甚至依规惩处,是完全正当的。仅仅通过苦口婆心的说教,缺乏严厉的约束管制,要纠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习惯,效果并不明显。适当给经常违规的学生一点儿“颜色”看看,恐怕也不失为一种正常的教育手段。 

    当然,这种体罚要严格掌握分寸,千万不能过“度”,既不能危及学生的人身安全,也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在警示错误的同时,必须实现教育的目的。一位十分著名的中学教师,他教学经验里面重要的一条,就是让上课迟到、睡觉、交头接耳、搞小动作的同学到教室后面去“罚站”,视情节轻重,或十分钟,或一堂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此小事都不能遵守规矩,将来怎么能够融入社会呢? 

    如果事情仅限于体罚学生的层面,性质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恶劣。有关部门责令其停职反省,也十分恰当。然而事情后来的发展,却不能不令人深思了。据报道,面对事件的曝光,该中学相关领导、教师不仅没有认真调查事情的原委,厘清责任,反而追查那些扩散消息的学生,甚至用殴打恐吓的方式强迫学生做“伪证”。如果真如报道所言,事情的性质便转向恶劣,再也无法让公众接受了。 

    我们认为,这是畸形的“遮丑”心态在教育领域的反映。通过高压、隐瞒的手段,来掩盖矛盾,却也成为个别地方和部门希图表面稳定的法宝。面对问题和矛盾,不去理性、科学地化解和疏导,不顾群众的利益诉求,而是欺下瞒上、弄虚作假,幻想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把矛盾隐藏起来,从而淡化问题的性质,达到粉饰太平的目的。

    同时,这也是畸形的“政绩”观念在某些教育工作者身上的体现。涉事教师错误地对待违规学生,可能出于经验不足,“爱之深而责之切”,但更有可能是片面追求教学业绩,所以被罚抽烟的都是班级里面成绩不好的同学。出差在外的学校领导没有经过任何调查了解,就立即判定学生是“诬告”,是对学校形象的抹黑。级部主任也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是“学生对老师的报复”。如此看来,我们的某些教育工作者是多么注重“自我形象”。这难道不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吗? 

    适当责罚犯了错误的孩子,只要是以教育的名义,出于爱的动机,哪怕方式方法上有些问题,最终仍会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谅解,因为我们是在和孩子们一起编织那个梦想。倘若出于某些无法明言的利益,而伤害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样的学校大概只能成就一场噩梦!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