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师生的生命流畅
【边兆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是离学生最近的课程因素,教师最了解孩子的状况和需求,只有教师结合自己任教的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将课程进行加工处理,课程才更符合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才更具适切性和生命力。2012年春天到五年级去听徐晓彤老师的课,上课前学生三五成群兴奋地看一份小报。走近他们身边发现是一份名为《妙笔生花》的班级小报。问学生为何如此兴奋?学生说这个小报可好玩了,不但有我们班同学优秀的作文,有小伙伴优秀的范作,有教师对习作的指导,还有班里面最近的热点事件和同学们的趣事以及荣誉榜等。我非常想知道徐晓彤老师是怎么想出做这样一份小报的?课后就找到徐老师。她说,这个班学生的习作水平不好,水平参差不齐,大多对写作的兴趣不高,基于自己班里孩子的这个不足,她就研发了这样一份综合性的小报。
【陶继新】从广义上说,教师本身也是课程,学生办的小报也是课程。教师需要带领学校走进国家课程,也可以引导学生创建课程,甚至学生也可以自主创建课程。一个学校有没有特色,有没有发展的潜力,与其有没有具有好的课程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打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内在通道,还要积极主动地改造它、完善它、创新它,让其成为适合于自己,特别是适合于学生优质发展的课程。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课程研究的深入,则会让教育教学走进一个良性运转的轨道之中。
【边兆林】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老师最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像徐老师这样对课程进行优化处理,使之更好地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课程才是活课程。这让我进一步联想到郑海燕班里的学生擅长时事评论,这得益于郑老师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时政课程”,张小燕老师学生数学素养进步,非常明显是与她自己研发的“作业绿卡”这一个性化的评价体系有关,于芹老师的学生在科技大赛中能频频获奖,是不是与她在科学课上有意识地增设了“创意课程”有关?闫妮娜老师班上孩子的手巧、朱有红老师班上的孩子有诗意、常亮老师班上的孩子对文字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等等,这些都与教师对课程进行了师本化处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进一步增强课程的适切性,必将再师本化。课程师本化即在学校多元课程框架的基础上,教师个人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从目标、内容、策略、评价等方面进行补充、改造、拓展、优化等,进一步拉近课程和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师本化达到一定程度,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相对独立和固定时,便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课程,我们称之为“微课程”。微课程是对课程体系的有力补充,其更切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特点使之更具生命力。
【陶继新】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不但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也有着不可低估的能量。由此看来,课程并不只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品,它也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打破这种神秘感之后,师生在课程建设中的创造力量就会大大显现出来。同时,课程有大有小,作为教师,特别是学生,不要求多求大,而是从小处着眼,立足于当地当下,这样反而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所以,对你们的“微课程”很感兴趣。当今,关于课程的研究非常多,可是,大而化之者太多,自己创造者不多,接地气的也不太多,而“微课程”诞生于学校之中,创意于师生之间,反而更有生命力与发展前景。
【边兆林】课程师本化以及微课程着眼点看似指向教师,其实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更多的是生本的需要!这也就很好地让课程接了地气,让课程切实满足和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当我们越发重视和引导大家重视课程师本化的时候,课程就越发切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就越发有活力和效益,也就越发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欢,以生为本的理念也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实践!其实以上这些做法,都是在不断思考和改革中,让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一步一步走近学生,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服务,让学校发展的过程更加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切实保障每一个孩子的权益,其实也就是在践行道德学校。以上兴趣大课间、生本大课堂、师本微课程等是践行道德学校“十大载体”中的几个,除此之外还有才艺小舞台、特长小超市、活动大串烧、家校大联盟等。
【陶继新】学生是不是喜欢、是不是需要,这是检验课程优劣的核心元素。学生的需要是至高无上的,而当下一般的课程,往往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尤其满足不了他们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课程的生本化,则让课程回归到学生真正需求的本位上来。其实,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只不过其潜力的呈现方式各不相同罢了。这些潜力如果在一定的时段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就有可能沉寂下去,甚至终生不再显现。如果得到很好的开发,就会还给人们一个巨大的惊奇。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本化课程的开发,意义太重大了!它不但会对学生当下的发展大有益处,甚至是指向其一生的幸福的。
【边兆林】课程中有了学生的身影和因素,课程才有了活力和张力。在让课程走近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是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关键要素,经历即阅历,是比学历更重要的东西。所以在课程体系中除了知识、能力、修养等要素的关注外,非常重视丰富孩子的体验和经历,进而增长孩子的阅历。比如才艺小舞台就是利用每年一度的五大节日(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课程丰富孩子的经历和体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度,比如将运动会改成体育节,目的就是改变传统的运动会中学生参与率低的问题,体育节历时两个月,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同时,在各种游戏和活动中,让学生有更多的角色体验,如在有的活动中是比赛选手,在有的活动中是小裁判,在有的活动中又担任小指挥、场地服务、拉拉队等角色,每年的体育节孩子的参与率达到全部,真正丰富了孩子的经历和体验,增强了孩子的阅历。
【陶继新】学生成长需要固化的文本知识,也需要生活文本的滋养。而当下学校教育的一个比较大的弊端是,固化文本知识多,生活文本滋养少。孩子的成长如果缺失了生活阅历,没有切身感受,是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的。所以,优质课程,必须关注生活文本,必须有孩子的参与。你们在丰富孩子的阅历方面可谓匠心独运。这一方面看出你们深知生活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有了切切实实的行动,很好地丰富了学生的生命经历。而且,孩子在生活课程中,心情多是愉悦的,心灵多是丰富的,感悟也会不断地生成。这不但有益于他们未来的成长,而且还对他们当下的学习有利。因为一个生命敞开且优化的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多是比较高的。看来,生活课程与文本课程,其实有着一种内在的链接,有着互相促进的作用。(陶继新 边兆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