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能否增进办学效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成本节省的角度看,若小学生的在校生规模在3369 人以下,初中生在校生规模约在2724人以下,小学和初中学校联合办学可以降低总办学成本,增进办学效益。

    ■薛海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需求巨大,而教育资源又严重不足,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同时,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学校,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要解决教育供需矛盾问题,不能只依靠增加供给,还应注重提高教育资源生产效率。

    学校规模经济和学校范围经济分析是探讨教育资源生产效率的两种重要视角和方法。近些年来,我国学者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模经济问题开展了许多研究,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范围经济研究基本没有,已有学校范围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

    所谓范围经济是指“单个企业联合生产两种产品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时,其成本要比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的企业生产要节省”。尽管不同学者对范围经济的概念界定存在分歧,但基本认同的是,范围经济是多产出组织的生产特征,企业必须生产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产品的单位成本由此而降低。

    范围经济理论最初应用于银行业、交通运输业等具有多产出组织特征的多种行业。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一种典型的多产出组织,其产出主要包括两大类:教学产出、科研产出。这种教育产出的混合性使得我们在既定投入下,仅仅通过改变高等教育机构内资源的分配方式就可降低成本。

    如果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也定义为多产出组织,那么与高等教育机构相同,其产出也可以分为教学产出和科研产出。义务教育学校由于产出范围的扩大,如小学生和初中生联合培养、学生和教师联合培养以及教学、科研联合生产等,导致联合生产费用低于各项单独产出活动的费用之和,这样所带来的总办学成本的降低以及办学效益的增进,可以称之为范围经济。这种办学过程中存在的特性可以带来如下好处:

    第一,节约教育成本优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小学和初中生联合培养可以分摊教室、图书、仪器等固定成本,降低公用经费、人员经费等变动成本,从而节约生均培养成本。

    第二,教育产品差异化优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供的学生培养、教师培养、教学以及科研等多种教育产品需求相互关联,这些教育产品联合生产后,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同时满足不同教育需求者对于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别化的需求,可以利用需求上的互补性提高办学效益。

    第三,生产技术或生产过程的公共性优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小学生培养和初中生培养过程中具有许多相同的教育教学技术和规律,这种在生产技术或生产过程的公共性优势,使得学校各项工作的生产过程能够互相促进,节约各项工作生产技术的研发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义务教育生产效率研究”项目组利用“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基线调查数据,采用成本函数方法对我国义务教育学校范围经济规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我国西部小学和初中联合生产有一定的成本互补性。根据对西部地区4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投入和产出的数据分析,综合学校事业经费支出、学生人数、教职工平均工资、生师比等因素,在不考虑产出质量的情况下,当小学生的在校生规模约在1123人,初中生在校生规模约在908人,比上述规模扩大3倍以下的时候,义务教育可以采用小学生、初中生联合生产的方式,会更节省成本。

    加入教学质量这一因素后,如果将学生的数学和语言技能的标准化测试平均成绩作为学校小学生和初中生产出质量的指标,小学生的在校生规模在1123人,初中生在校生规模在908人,此时小学生和初中生联合生产仍是比完全独立生产要节省成本的一种生产方式,但范围经济并不总是存在。以均值产出300%为中心,均值产出300%水平以下,范围经济都存在,但范围经济程度随着均值产出的扩大而逐渐减小。均值产出300%水平以上,范围经济都不存在,且范围不经济程度随着均值产出的扩大而递增。

    上述结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以及布局调整政策执行具有指导意义,地方政府可以鼓励符合范围经济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向着小学生、初中生联合生产的方式转换,实现内涵式发展。根据本文研究结论,从成本节省的角度看,若小学生的在校生规模在3369人以下,初中生在校生规模约在2724人以下,小学和初中学校采取联合办学是较为经济的做法,此时,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较经济、节省的组织方式。当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时,可以考虑学校合并能否产生范围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