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毅:顺其自然的科研“哲学”
她所提及的开阔的胸怀,不仅仅是对待挫折的态度,更是一种开放合作的姿态。谢毅回忆起一件往事:有一次她设计实验时,想尝试一个新的材料体系,联想到曾听过别的系一个年轻副教授在一次基金汇报中提到过类似的知识,她便在学院主页上查到了这位老师的电话号码,直接打电话请教他,两人在电话中就把这个材料体系讨论清楚了。
“我一直觉得科大的环境很好,有一种浓厚的学科交叉合作的氛围。”谢毅认为,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非常宝贵,“我也就在一次基金汇报会上见过那个年轻副教授一面,现在路上遇见,可能都认不出他,但这种开门见山‘就科学谈科学’的方式,让人感觉毫无壁垒。”
近年来,他们的小组和同步辐射、理论化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研究人员合作,做了很多出色的工作,曾连续入选了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成果。谢毅向笔者列举了一串教授的名字,“合作得非常开心,大家都有收获,我特别感谢他们”。
谢毅认为,“学科交叉是科大的一个显著优势,而两个国家实验室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合作平台。科学发展到现在,‘单打独斗’已经难以研究得深入。善于以开放的胸怀与他人沟通,无障碍地探讨科学问题、开展科研合作,才能给未来的研究注入新的能量。”
“我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老师”
一路走来,面对众多的荣誉和掌声,谢毅一直保持着一份谦逊和冷静,她说:“我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老师,把学生培养好,使他们能以尽可能高的起点进入社会是我的动力。”
近年来,国内存在着这样一种趋势:科学研究成为评价一所大学、一个学院,甚至一位教师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教授忙于争取研究经费和从事科研实验,分散了对课堂教学的关注。
而在谢毅看来,教学与科研始终相长,从来都不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更新许多知识,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思路整理得更加清晰,在给学生解惑的过程中常常会获得新的灵感。”她认为,纯教学和纯科研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不是好事,把二者结合起来则会对双方都有裨益。在这种理念下,尽管科研任务繁重,她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十几年来每个学期都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固体化学”课。她特别注重把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包含在相关的基础知识中介绍给学生,也经常鼓励青年教师注重教学,她说:“去看那些大牛们的科研经历,都能找到他们所承担的教学课程的烙印,可见教学对科研多有帮助啊!”
而作为导师的谢毅,也以她严谨认真的作风深刻地影响着弟子。“每天早晨7点,谢老师就来办公室工作了。她思维活跃,对科研的敏感度高,随时有新想法就随时找学生来讨论,气氛自由而热烈。她总是会替学生考虑很多,为学生做科研创造条件,也调动各种资源帮学生解决后顾之忧。”谢毅的学生、基金委首批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吴长征特任教授说到与导师的相处,很是动容,“导师对待科研的专注精神、以身作责,对学生无私的关心与帮助,深深影响了我,这也是我现在与学生相处的准则。”
在谢毅的麾下,已经培养了30名博士。目前,有12位在国内高校担任正教授,其中包括1名基金委优秀青年,1人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和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而谢毅自己也因为教学上的贡献,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还得过宝钢优秀教师奖。
回归到生活中,谢毅有一个信条:把生活简化。“很多人说自己很忙,其实是被生活中的很多环节拖累得很忙,而我喜欢‘极简’的生活,没有应酬与喧嚣。”谢毅说,“简单而规律的生活,使我安静地沉下心来,把有限的精力节省到更想做也更重要的事情上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