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教育“贴地行走”摸准基层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2-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陈瑞昌 沈大雷 通讯员 吕玉婷 汪强)“每一次去学校听课,总是让我收获满满的感动和沉甸甸的责任。”寒假放假前,金坛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戴晓吾走进该市朝阳小学和孩子们一起听课,这是他今年在一线学校听的第三十堂课了。他告诉记者,自从2013年3月该市教育局开展“机关干部进课堂”活动,走进中小学听课已成为了教育局全体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习惯。无论是机关领导,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对每一个人的听课数量和质量都有着明确严格的考核,其考核结果还将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评价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该局期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机关工作人员熟悉一线教育,了解学校发展中的困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师生。

    近两年来,金坛市教育系统更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先倾听群众的声音。”金坛市教育局局长柯建强介绍说,为了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2012年2月,该局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三联系”工作制度: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必须联系一所薄弱学校,通过亲身参与学校办学、教学各个环节,切实帮助学校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联系两名青年教师,为其加快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联系三名困难学生,走进学生家庭,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指导家长进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

    这一工作推开不久,该市教育局局长柯建强、党委副书记孙坚就跟随茅麓小学接送学生的车辆,走进部分外来工子弟家庭。该市茅麓集镇周边共建有七八家大小不一的砖瓦厂,是当地外来工子弟最集中的地方。由于工厂提供给工人的住房大多是简易的平房甚至是工棚,许多孩子都是趴在床上读书学习。两位局领导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即与学校和企业协商探讨如何建立新市民子弟读书室,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经过茅麓小学的积极联系,茂源建材厂和亚繁砖瓦厂腾出空房,学校帮助粉刷,提供桌椅和书柜,并搬来部分书籍,附近的教师定期进行巡视指导。该局还在这两处设立新市民子女辅导站,组织城区学校部分骨干教师开展“送教育服务下乡活动”。周边的外来务工人员都说:“这下可好了,再也不用为孩子在家没地儿读书学习忧心了,再也不用为孩子节假日的安全担心了。”

    局机关如此“贴地行走”,带动了“走进学生家庭”活动在金坛的全面展开,全市5200多位校长、教师一起踏上了家访路。许多学校都明确了数量要求,校长每学期家访不少于5次,班主任每学期走进学生家庭的次数不少于所任班级人数的1/3,科任教师每学期家访不少于8次。单亲家庭、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劳教服刑人员家庭等被列为必访对象。

    “现代通讯如此发达,还有必要费时费劲地家访吗?”一开始,抱有疑虑的教师还不在少数。真正重新走进学生家庭后,教师们都深有感触。花山小学教师杨美华走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看到了一个个家庭过着简朴的生活,学生的父母都很辛劳,“不知道为什么,平时批改家庭作业时的一腔怨气渐渐地消失了,不再怪孩子们每次交上来的作业都没有签字,也不再怨他们写出来的作文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如今的日常工作中,杨美华多了一些平和的心态。

    金坛的老师们把家访当作一堂特殊的课,每次都作好精心准备,设计好谈话内容,确定活动目的,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事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家长到访时间,主动取得支持。家访中不吃请、不接受馈赠、不托请家长办私事,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与意见。金坛市第五中学政教处主任顾小青对此深有感触:“这样与学生家长见面交谈不是告状,不是训斥,而是以平等、信任的态度真诚沟通,效果当然很好。”

    据悉,不久前金坛市教育局又下发了“进一步深入开展走进学生家庭活动”的文件,通过把家访纳入常规工作、梳理总结活动经验、建立长效机制(即建立家访档案制度、特殊生结对帮扶制度、交流汇报制度、跟踪考评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走进学生家庭”活动常态化、系列化、机制化,让金坛的教育真正能接地气、出实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