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出孩子们的精气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2-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曹曦

    “站军姿不到15分钟倒3人”、“跑完1000米,就呕吐昏厥”……近年来,诸如此类现象已不是个例。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空间充分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哈尔滨市道里区教育局经过调查分析、讨论,把武术确定为突破口,依据国家课程的要求及师资情况,在全省率先开展武术地方课程。

    课上课下兴起武术热

    哈尔滨市道里区教育局因地制宜,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在全区中小学全面实施“武术进课堂”工程,孩子们兴趣盎然,方寸之间“武”出了绚烂的花样年华。

    “武术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可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要求。”道里区武术协会会长吕树林说。

    道里区有体育教师289名,其中有65位教师学习武术专业,2013年10月,区教育局决定开发区本武术课程,实施“武术进课堂”工程。道里区把中华传统武术引入体育课教学,结合实际,编写了适合青少年使用的武术教材。“全区58所学校、5.6万多名中小学生已经在课上、课下学习武术,许多教师也主动加入习武阵营,校园内已然掀起一股习武健身之风。”道里区教育局副局长刘义说。

    武术练就阳光少年

    说起武术带来的变化,道里区经纬小学四年级(7)班班主任康桂杰滔滔不绝。她说:“二三年级的时候,每次升国旗都有几个孩子坚持不住跑回教室,现在他们有了站如松、坐如钟的模样了,体质明显提高,精气神不一样了,学生快速调整能力提升,班级纪律也明显好转,习武后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变化让老师很惊喜。”

    位于群力新区的第七中学是一所新成立的学校,生源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素质、习惯参差不齐。“一开始,我们就思考如何迅速把学生凝聚成一个新的集体。”第七中学政教主任李鑫说,“后来发现集体学习武术是个好办法。通过习武,孩子们增强了友谊,有了集体荣誉感。”第七中学不仅把武术引入体育课堂、在全校推广武术操,还组织学生中的优秀者成立了校武术队,定期展演。“在孩子心目中,能进入武术队已成为一种莫大的荣誉,这更激发了他们习武的热情。”家长王先生说。

    高山流水古韵悠扬,白衣少年舒臂亮拳……在道里区“武术进课堂”先行试点校安阳小学体育馆内,百余名学生整齐列阵,行云流水般地打起少年太极拳,一招一式尽显风采,赢得了观演家长的连声喝彩。

    “以前听说学校教太极拳,我觉得是不务正业,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孩子变得彬彬有礼,懂事、自信了,性格改变了,这是我没想到的,真心感谢学校的做法。”三年级学生吴畏的爸爸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传承中华武文化

    为全面推进“武术进课堂”工程,道里区教育局规划了“三步走”的路线图。第一步为研发阶段。分学段研发统编区本武术教材。第二步为培训阶段。第三步为推广阶段。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行武术课。道里区教育局还将定制武术专项测试标准和要求,使全体学生学有方向、练有目标,并细化督导考核,确保“武术进课堂”工程落到实处。

    通过推行区本武术课程,道里区教育局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武术内容纳入体育课堂教学之中,不仅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合理地掌握一项技能,还能延伸到课外,使之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教材”,从而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意志品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哈尔滨体育学院武术系副主任、市幼儿武术协会会长孙玉滨教授说:“通过常年的武术练习,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速度等各种能力都会得到全面提高。”

    武术传承的是文化,更是精神。道里区教育局局长张雷表示:“通过学校普及武术教学,建立常规教学体系,既可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让学生明礼修德,正于精神、净于灵魂,完善自我,成长为栋梁之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