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方队”担当城市发展“主力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2-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董少校

    日前,上海地铁16号线载客试运行,这是上海首条采用地面第三轨供电的轨交线路,在高架上看不到供电的“辫子”。为16号线进行试运行检测评价的,是上海高校“地方队”的一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既不是“985”也不是“211”,地方大学如何在高校林立的环境中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探索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发展模式,打造面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服务平台,勇敢担当起服务城市发展“正规军”的角色。

    汽车工程学院、航空运输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翻开上海工程大的院系设置目录,可以看到这些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院系名称。学校这么做,就是为了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与行业企业实现紧密融合。

    上海曾发生过地铁追尾事故,地铁的运营评估成为关系到城市安全的重要课题。上海工程大依托轨交学院成立“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服务城市发展。他们在竞标中胜出,对地铁16号线进行试运行检测,还受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委托,参与制定编撰《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评价标准》。该标准已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有望在2014年内正式公布。

    为拟定《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评价标准》,上海工程大轨交学院副院长刘志刚带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科研团队,翻阅了上海地铁运营20年的资料,从中提炼地铁常见故障和运营要求。团队也参与了几条地铁线路的运营安全检测。刘志刚说:“我们获得了上海地铁的第一手资料,检测时,学生得以进入地铁运营的第一现场,获得对这个行业的全面认识。”

    上海工程大推出一系列柔性政策,把优秀人才聚集在轨交学院和轨交服务中心,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拿出一定师资名额,允许他们到社会长时间兼职。轨交学院副院长马子彦的人事关系在学校,却担任郑州地铁集团副总裁,每年接受学校的科研评估。他把内地城市建地铁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学院解决,实现了科研项目、资金、信息的顺畅流动。

    近10年来,上海工程大轨交学院为上海地铁输送各类专业人才近5000名。学院与地铁公司合作,解决技术难题近30项,共同开发项目60项。灵活的政策机制尤其带来了校企产学研合作成效的提升深化。2013年,轨交服务中心获得横向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是往年的8.3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