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养成的风度
在短时、刚性的“法纪规制”和“奖惩引导”之外,文明和教养是长久的、柔性的日常生活中熏陶的结果,这曾是“诗教中国”中“以文化人”的精髓所在。
■傅守祥
文明的形成和推动离不开政治的智慧引领、制度的顶层设计和社会的自觉遵守,并落实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短时、刚性的“法纪规制”和“奖惩引导”之外,文明和教养是长久的、柔性的日常生活中熏陶的结果,这曾是“诗教中国”中“以文化人”的精髓所在。
“教养”和“文化”之间并不能天然地画等号,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很“有文化”,但很“没教养”;有的人没有什么太高的学历和学识,但仍然很“有教养”,很有“文明”的分寸与尺度。其实,教养与文明常常是由某种天生的素质和一点一滴的日常积习构筑而成的。《泰坦尼克号》在重现20世纪初真实海难的同时讲述了一个关于“文明”与“教养”的故事:在冰海沉船的时候,救生艇很少,不是所有人都能坐,但大家都自发地排队。当一个贵族绅士一只脚已经踏上救生艇、无意中回头看见身后抱着小孩的一位妇女时,没有顾及她是贵族还是平民,他马上把左脚收回来,请那位女士优先上救生艇,因为“女士优先”是他从小受到的一种熏陶,即使在性命攸关的时刻,他也忘不了这种“习惯”,不忘日常生活的那套教养和品位来体现自己的一种内在精神。
“细节决定成败”。文明是由许多周到用心的、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点点滴滴建构起来的一个大框架,文明教养成于细枝末节。多项调查显示,中国游客“有钱没素质”。已经走上富裕之路的中国,应该及早改变“一切向钱看”的“物质主义”习惯思维,必须清楚物质的丰富、财富的增长以及体面的装扮、奢华的用度和养尊处优的生活,并不能够必然培养出“贵族”气质,相反却常常与“暴发户”的“铜臭气”“粗俗”“势利眼”及“心理膨胀”相关联。我们应当吸收国外文化中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的担当、内在荣誉感的制约,重构我们当前严重不足的独立精神以及恢复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培养出真正的高尚、有气节、有品格、有担当的人,这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与节操的一种继承。
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最重要的标志是国民的人格独立和内在尊严的崛起,以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社会操守和基本道义的形成。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取决于体制结构的改良,又有待于每一个国民力所能及的“坚守底线”,尽量避免“沉默的好人也许会变成邪恶的同盟”的局面出现。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毕竟是由普通人组成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做人只要守住最基本的“底线”也无可非议,在文明养成的过程中应力避急躁。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如同给心脏病患者做搭桥手术,那是要慎之又慎的。人们学会以宽容和共勉的态度与社会互动进而达成互信,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奠定文明的根基,接续和复兴传统的人文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原则,既是当代得到公认的价值观,也是每个人修身、做事的底线与标尺。具备文化厚度、显现文明力量的中国,才是真正的“大国崛起”。(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