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成长的家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长王建明简介】王建明,男,合肥八中校长,1961年生,2000年担任合肥八中校长至今,2001年创办合肥168中学并兼任校长至2008年。参加过全省校长岗位培训、提高培训和研修班,2007年参加国家教育部门在华师大举办的中学校长新课程培训班,2009年参加教育部门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校长培训班,2011年参加市教育部门教育家培养工程。合肥师范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2005年被评为合肥市劳动模范,2007年被评为合肥市第二届“十佳校长”。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先进教育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先进个人,同年获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

    虔诚地种下一粒子,让它和生命一同生长。安徽合肥八中埋下了课改的种子,已经走进成熟的季节。在这篇对话中,一幅清晰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通过课改为教师创造了自我提高的乐园,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成长的学堂,先后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队伍培训、自编出版校本教材……已经迈进安徽省高中课程改革示范学校的行列。这一切的收获,让我们看到王建明校长由内到外,完成了思考与实践相结合的升华。对话中,释放出他一路走来的探索和喜悦,舞动的灵魂溢满创新的欢快,跨越的姿势定格了榜样的形象。

    陶继新先生在对话中平静地进入读者的思维。一种智性的高度和“放射性”的独特,让我们领会到其理化的光芒在不时闪烁。他把自己内心的闪光点安放在启迪的位置上,用超越世俗尘嚣的审美心灵和透明的思想观照,深度翻新着寓意。在迂回行进中向我们昭示了什么?是很值得读者好好品味的。

    课程改革形成“这一个”特点

    【王建明】合肥八中是一所有着优秀传统的学校,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这一方面得益于全体教职工的奉献,同时,也得益于办学者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严谨务实的学校文化,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陶继新】文化的要义,就是以文“化”人,通过学校文化,改变师生的思想观念、话语方式、思维习惯及以行为走向等。你们严谨务实的学校文化,不是喊在口上的,而是内化到了师生的心里,也就是起到了“化”人的作用,所以,也就有了“人”的发展,也就有学校的飞跃。

    【王建明】是这样的。我们学校非常注重对人的培养,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坚持以课程为载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的思想是:让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成为学生成长的课堂,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助力。

    【陶继新】优质课程是学生成长的必备载体,课堂则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而您所说的课程与课堂,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与课堂,它还有着大课程观与大课堂观的况味。它吸纳了别人的经验,更烙印着合肥八中的印记,更适合你们师生的发展,也更有着生命的能量。

    【王建明】国家一直倡导高中办学的特色化,我们也一直思考合肥八中是否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如何让合肥八中成为一所特色明显的学校。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高中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如何在社会普遍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努力追求自己的价值取向,这是作为我们办学者一直面对的问题。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样的学生是适应未来社会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是快乐幸福的,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不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其实教育在更大程度上不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定模式的人,而是应该努力为每一个个性鲜明的学生提供自我成长、自我教育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凡是从八中毕业的学生,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都是那么个性鲜明、那样富有张力。

    【陶继新】儒家经典《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体意思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作“教”。那么,人的自然禀赋是不是一样呢?回答是否定的。所以,就不能用同一模式对学生进行统一性的教育。不然,就扼杀了其天然的本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循其本性进行有效的教育了。然而,“应试教育”所提供的课程以及由此形成的课堂范式,却是要培养同一规格的人。这样,不但消解了内蕴于不同学生之中具有个性的特质,也阻隔了他们依“道”而行通向不同前程的康庄大道。你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思考如何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且付诸了有效的行动。非有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担当精神,是不可能如此而为的。

    【王建明】第一轮课改开始的时候,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是茫然的,自己多年的教学习惯面临着被破除的局面。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是那样的陌生,课改工作的每一步都包含着教师的艰辛。于是,学校决心一步一步地改变教师的观念,从最基本的要求做起,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整合教学内容,改变课堂结构,努力在课堂、训练的有效性上下功夫。学校还努力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出版了安徽省首部研究性学习的教材,让老师学会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和帮助学生,把学习这个过去被动地接受的过程变为主动地探究的过程,学校的这一做法迅速被安徽省教科院作为典型推广到全省。

    【陶继新】开始阶段教师茫然当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固有的教学模式,很难自我冲脱出来。为此,就要像您说的那样,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观念,要让他们知道,教师不能独霸课堂,其满堂灌的结果,只能将学生形成接纳教师之讲的被动式“学会”,永远无法抵达主动式的“会学”与“善学”的境界。不会学与不善学的结果,必然会结出“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的恶果。所以,要让课堂变成学堂,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要让教师革自己的命,就要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演绎的生命场。而研究性学习,则有了师生的互动,让学生从被动之学走向主动之学,并在教师的引领下,自己去对未知进行积极的探索,从而收获自己“播种”之后结下的果实。

    【王建明】我们还努力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其中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重点的课程建设,成为我校第一轮课改的重要工作。我们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向工厂、农村、军营和祖国的自然山水,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熟悉自己长大后将要投身其中的各行各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立了全省设施最为完备的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科学规范的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团体辅导和个体的心理咨询。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为兴趣各异、特长明显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我们把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作为第一轮课改的重要任务,组织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建立联系,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学校专门创办了国际课程班,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的国家的课程魅力。

    【陶继新】书本知识如果不与社会实践对接的话,就有可能成为飘在天空的一片浮云,随风而逝。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大家,不但有着浓厚的理论素养,更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孔子之所以成为大教育家,不就是一边教书、一边行走在实践一线吗?他的学生之所以那么优秀,不正是在教育实践中获取了丰富的生命智慧吗?可是,目前相对单一的固化的文本教材,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其生命成长的必备营养。你们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则让学生从学校走向了社会,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了“课程”原本还可以如此丰富多彩且具有意义。构建国际课程并鼓励学生走出国门,不只是让他们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固有的文化,也让他们在更大的时空里,积累国际社会的实践知识,品尝并收获“行万里路”的意义与价值。

    【王建明】今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对一所学校的重要意义。它是学校的办学灵魂,是学校的特色构成,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涵,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该以课程为出发点和归宿。高品位的高中必须打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能满足不同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为此,我们对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即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从社会环境、家长期望和学生需要出发,对学校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及相关因素与条件作出整体构建,以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层面的整合,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最佳发展。这便有了我们现在的课程架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

    【陶继新】优质学校之所以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自己的优质课程。因为真正的优质,从某种意义上是全方位之优;而优质课程,恰恰可以为学生发展提供整体的支持,它让学生视野更开阔,心灵更愉快,人格更健全。同时,这里所说的优质,又明显地打上了“这一个”的特点,它是属于合肥八中的,尽管也有借鉴,可更有独创性,更适于你们学生的成长。这种整体性与个性化的和谐,则让学校拥有了更加持久的动力。

    【王建明】越来越规范的办学行为和越来越多的综合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开始“倒逼”文化课教学的改革,加班加点的空间越来越少,学会使用教材,改变重复练习,题海战术和无效劳动的呼声越来越高。有效课堂被自然地摆到了教师和学校的面前,有效教学成为我们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陶继新】这种“倒逼”不但让加班加点的空间少了,也让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应地减少了。那么,在减少了课时的同时,又要提高教学的水平与学习的成绩,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而“有效”就极其重要了。以前的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是一种普遍现象,可是,老师们在原有的思维惯性下,依然“重复昨天的故事”。要打破这种思维惯性,要开创新的局面,就在研究如何让教学更加有效。这个问题的解决尽管有一定的难度,可是,并不是不可以解开的“方程”。一些捷足先登的教学改革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而你们,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收获了可喜的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