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如何划片,考验你的智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宝民:就合理划片而言,新城区如办学资源比较均衡,且教育布局比较合理,小升初则可以“单校划片”,即直接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或倡导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直接解决小升初问题。主城区内考虑到学校间发展不平衡,可以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即采取“大学区制”,以优质学校为依托,采用托管、举办分校、结对帮扶等模式,组建办学共同体或区域教育联盟、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对区域内教师校干进行交流,对学校实行捆绑考核,促进不同学校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最大程度地让家长满意。

    划片招生不能简单强制推行

    在学校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强力推进划片就近入学,必然会导致一墙之隔或一路之隔“百姓悲喜两重天”,激化社会矛盾。

    记者:有不少家长提出疑问:就近入学原则怎么理解?与居住地仅一墙之隔的某知名中学为啥就不招我家的孩子?在校际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划片方式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

    赖菡:在校际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不考虑地域的大小,如果优质初中足够多,应积极对初中学校进行强弱搭配,采用“多校划片”的方式进行划片;如果优质初中学校不多,可对小学进行强弱搭配,让初中片区生源均衡,极大地调动各初中校的办学积极性,提高办学水平,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同时,要采取电脑随机派位免试入学,派位结果不得改变,并做到派位过程公开公平公正,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后一种就是厦门1998年采取的办法,并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张宝民:划片招生决不能简单地强制推行。如果强制推行,必然引发新的矛盾。比如,在学校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强力推进划片就近入学,必然会导致一墙之隔或一路之隔“百姓悲喜两重天”,加剧家长的不满,激化社会矛盾。此外,还会进一步加剧学区房价格上涨,助推教育不公的恶化。

    要让民众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划片入学,还需要对中招政策进行改革。如取消择校生、优质高中拿出更多的名额分到区域内普通初中,与义务教育划片招生政策进行有效衔接。这会增加普通初中学生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对于普通初中的提升及保障划片入学之后的教育公平至关重要。

    只有均衡才能根除择校内驱力

    给“学区房”炒作降温应采取“多校划片”的方式,将优质初中小学纳入“多校划片”范围,并按小学学生学籍而非户籍进行派位入学。

    记者:您认为划片方式与“学区房”炒作是否存在关联?什么样的方式利于“学区房”炒作降温?

    蒋莉:学区房炒作是个社会现象,是教育资源不均衡、择校观念不科学和社会心态浮躁的综合反映,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不必过于担忧和强化。只要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加大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特别是对学校的宣传和评比要加大公平力度。另一方面,在招生时加大招生计划和录取原则以及调配机制的公开性,会让家长对“学区房”的需求趋于理性。

    张宝民:择校现象既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突出表现,也是造成学校发展“马太效应”的重要原因。小升初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关键不在“就近”、“免试”,“均衡”才是根本。只有切实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把所有学校都办出特色,才能根除学生家长“舍近求远”的内在驱动力。划片招生体现了教育公平,但教育均衡问题得不到解决,择校现象就不会终止,划片招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赖菡:厦门小升初是在划定片区内以学生的学籍,而非学生户籍所在地进行派位招生的,而且优质初中均纳入多校划片范围进行招生。因此,在厦门,只有小学存在“学区房”的问题,小升初只有九年一贯制学校存在“学区房”问题,即只有单一小学对口直升初中的划片方式才存在“学区房”问题。

    厦门对小学“学区房”炒作降温的主要办法有两个:

    一是限人数,要求片区同一套房产只能有1名适龄儿童在片区的小学一至六年级就学。

    二是“泼冷水”,将历史形成的群众较认可的小学对口划入邻近一般的初中校划片招生,进行“泼冷水”降温。

    总的来说,小升初给“学区房”炒作降温的方式应采取多校划片的方式,将优质初中和优质小学纳入多校划片范围,并按小学学生学籍而非户籍进行派位入学。

    小学升初中招生范围划片是小升初就近入学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合理划片才能真正让“就近入学”政策落地。但要做到合理划片,却不是简单划划就行的,需要一些配套的措施,需要扎实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998年,厦门教育除了对小升初进行改革,实行划片电脑派位、免试入学外,还以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印发《关于扶持一般学校办好所有初中的若干措施的决定》,绘制了厦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路线图”,并走上“合理划片—电脑派位—生源相对均衡—大力提高普通校水平—学校差距进一步缩小—群众更加满意”的良性循环,也使厦门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地区。

    【链接】

百名局长眼中的“就近入学”

    ■高政

    为了解教育部最近出台的两个“就近入学”政策在基层中的落实情况,研究者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三十五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的全体学员——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近百名地市教育局长进行相关调研。调研显示:

    政策好 执行难

    地市教育局长对就近入学政策总体上持认同、支持的态度。87.1%的局长认同就近入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难的问题,63.5%的局长认为就近入学能有效推进教育公平,82.8%的局长表示就进入学政策整体上利大于弊。

    与此同时,67.3%的局长表示自己所在地市就近入学政策在实践中的落实情况并不好。在落实不好的地区中,87.1%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一般或比较差的地区。从数据的一致性上可以看出,对于均衡水平一般或比较差的地区而言,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难度较大。

    相关配套需完善

    局长普遍认为,相关配套政策缺乏,是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高,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难的重要原因。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旨在推进师资均衡的教师交流政策在实践中执行得并不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现行教师管理体制导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权限有限,无法通过行政命令手段调配校长、教师交流,必须尽快建立“县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为均衡配置校长教师资源提供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相关激励政策的不到位,很难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必须尽快出台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一揽子配套政策。

    负面效应需警惕

    62.9%的局长认为,就近入学政策会推高学区房房价。60.3%的局长认为就近入学政策很可能导致另一种形式的教育不公平,即经济资本事实上成为择校的主要决定因素,教育系统提供的优质资源,却使房地产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50.8%的局长认为,就近入学政策会对流动儿童入学权利造成一定的损害。优质校对于拥有本地户籍的儿童而言都是相对稀缺的资源,对于没有本地户籍的流动儿童而言,只有在相对较差的学校招不满学生时,才有可能被接收。

    30.4%的局长认为,严格执行就近入学政策可能会对学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优质校而言,就近划片招生,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教育、教学难度加大;对于薄弱学校而言,因为生源有保障,学校改革发展动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治标更需治本

    66.7%的局长认为就近入学政策解决择校问题治标不治本,表面上根除了择校的空间,但是如果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校比例有限,择校仍然无法避免。93.8%的局长认为只有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作者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