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如何发挥作用
禹天建 绘
“关注教研制度”系列主题今天刊发完毕,但教研制度的话题却不会完结。
在这个系列四个主题中,我们试图从教研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教研制度的独特作用,当前教研工作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以及教研制度未来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来梳理与认识教研制度的重要性及未来发展。借用一位专家的话说,历史地看,凡是教研工作发展得比较理想、作用发挥得比较好的时期,也是基础教育发展得比较好、教学质量比较高的时期。从地域看,凡是教研组织健全、教研活动活跃的地区,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的速度就快,各项教育改革的实验就容易实施与推广。这说明,教研制度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教研制度有着如此独特的作用,策划这一系列主题即是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对教研制度的深入认识及高度重视。在策划这一选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中小学教研制度:不容忽视,不可替代
■崔允漷
中小学教研制度是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这里,借用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在1986年秋全国教研室主任会上评价教研工作时所说的话,那就是“不容忽视”、“不可替代”。说它“不容忽视”,是因为经验证明,它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法宝。说它“不可替代”,是因为教研制度在推进教育变革、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系统工程中的重要性。
教研制度是教育变革系统强有力的支持系统。任何教育变革一定会涉及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实施、支持与指导三大子系统,缺少任何一个子系统,教育变革必定是不完整甚至是失败的。我国的教研制度就是支持与指导系统的中坚力量。它既是“变革实施的看护人”,相对独立地“看护”教育行政、校长、教师是如何贯彻落实教育变革政策的,以保证政策执行的专业性。同时,它又是“变革实施的促进者”,不断参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如何落实政策的决策,为变革的有效实施献计献策、亲力亲为,起到了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不仅如此,教研员还通过下校蹲点等方式,直接指导一线教师上好课,以保证变革政策产生应有的效益。
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与领导者。众所周知,如果不考虑遗传、家庭社会地位、个人努力等因素,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同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决于教研员的促进与领导,教研员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专业实践的改善,因此,教研员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促进或领导教师改善其自身的实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研员就是围绕“教师的专业实践”开展工作的,以“课”为核心,创造性地建构了备课、上课、说课、听评课、赛课、课后反思等一系列精致的“小课程”经验,聚焦教材教法和考试的研究,从而提高以学业成绩为中心的教育质量,也促进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然,随着我国教育发展重心转移、教育质量观的改变以及人们对教师专业的重新理解,教研制度也面临新挑战,教研室与教研员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位。我国教育发展已从“重规模、重普及”走向“重质量、重提高”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成型的教研制度如何面对21世纪追求教育公平与质量时代的挑战?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又能创新制度以发挥更积极的、更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新的课题。在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现在的教育质量观已不只是学生考试成绩,而是在公平基础上的学生发展质量观,需要创新教研制度以满足在教育输入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业成就水平。因此,原来“集中力量打造个别典型”的教研思路需要调整。在20世纪的教学内容变革时代,研究教材教法、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教学环节,显然已经抓住了当时的教师专业实践的核心。然而,当进入21世纪,基于标准的课程变革时代,需要教研工作的重心从“课”扩大到“课程”,具体地说,一是教师的专业实践已经发生了变化,如基于课程标准或学生经验的方案设计、实施与评价,教师关注已从“怎么教”走向“怎么学”、“学会了什么”,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代表此理念的实践——实践后的反思,等等。因此,教研员的角色随着这一重心的转移,需要从“教学指导者”转变为“课程领导者”。当前教师的学历达标与配置规模都已不是主要问题,有些教师的学历甚至比教研员还高,需要教研员走出“指导者”的身份,以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参与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共同营造合作研究、平等对话、智识共享的学习文化。二是随着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学校课程制度的建设是一项新任务,原先的教研制度几乎只涉及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实践,没有涉及如何指导学校编制课程规划、开发校本课程、评价学生发展等,因此,需要教研制度作适当的调整或重建,以弥补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领导缺位,教研室应该成为地方一级的课程发展中心,承担国家整个课程方案在地方各级的课程发展任务,等等。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研制度。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一线教师欢迎什么样的教研员
■陈忠容
在通过QQ群与全国各地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县市教研员并不很受一线教师的欢迎。有的教师甚至主张撤掉区县教研室,不设教研员。可以看出他们对教研员的失望乃至排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教研员的失能。所谓失能,就是教研员未能承担起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职责。之所以失能,一在于有的教研员先天不足,一些地方选拔教研员的标准过低,无论是教育教学的引领与示范作用,还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都差强人意,难以承担职责。二在于后天失调,教研员承担了诸多行政事务工作,疏于本职工作。在业务上,他们对理论消化不良,在各种教育思潮中摇摆,丧失自己的立场;同时,远离课堂,也很少有时间在学校上课,丧失了一线教师的立场,难以与一线教师对话。
其次是教研员的失职。教研员的职责是服务于区域内相关学科的所有教师。教师最盼望的不是听课和点评,而是上更多的示范课。但在实际工作中,教研员的示范课很少,有机会观摩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其影响往往不如当地的“名师”。教研员的职责,很重要的一项还包括试卷的编制,可许多试卷问题多多,除了可能与课改精神不一致外,不容忽视的还有其他问题。以某地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为例,阅读题中要求“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雪大的句子”,但是,短文中有很多句都可以说描写雪大。题目中没有说明画一句,还是全部都画出来,语意模糊让学生无所适从。还是这份试卷,在试卷左下方的最后一行,有一道题目是:瑞雪兆丰年的意思是(____)。然后,在试卷的右上方第一排,提供了3个选项。题目并没有说这道题是选择题,低年级的学生就不理解,所以答题的时候当成填空题来做。
再其次是教研员的越职。除了教研工作以外,很多教研员还担负巡视、检查、督导等行政领导的职能。这虽然可以增强教研员的权威,提升工作效率,也导致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对立与隔阂。教师之于教研员,不是虚心求教问题的解决,共同追求专业水平的提升,而是千方百计遮掩问题,或者投教研员所好,彼此缺乏平等的探讨与争鸣。
最后是教研员的失管。对教研员工作绩效的评价有不少方法,但是很多教师反映,本应与教师有最多互动与交往的教研员,几乎没有机会评价教研员。既然如此,又何谈激励教研员的工作热情呢?无怪乎一些教师说,在某些地方,教研员就是一个躲避激烈竞争的闲职,或是一个养老场所。
什么样的教研员才会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呢?一是有能力、有水平的专业人员,甚至是所在领域的专家。二是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员”、“研究员”,而不是“裁判员”、“检查员”和“官员”。三是示范员,而不是只说不练的“假把式”。四是有教师立场,能从教师角度看待教师的工作与生活。
基于此,在教研员的招聘上,一定要阳光招聘,严把质量观,宁缺毋滥。在教研员的职能上要认真研究,明确界定,使其能从各种烦琐的杂事中解放出来。在教研员的激励上,要建立起有进有出、能上能下的机制。对于不能履行好职责的教研员,应调整岗位。在教研员的评价上,加大教师评价的比重,确立教研员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改进工作态度,不断提升工作质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新埭镇中心小学)
教研成为推动课改的专业中枢
■尹后庆
上海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到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深化课程改革。政府主导的课程改革,需要专业力量的支持,而教研室正是教育行政部门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中枢。
上海教研制度的两次转型
一段时期内,上海的教研室也曾经历过热衷编制教辅材料和进行统测、统考的阶段。上海的解决办法就是紧紧抓住二期课改的契机,通过加大投入和加强管理,鼓励教研人员通过项目对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阶段的难点、重点进行攻关,及时拨正了教研室的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上海基础教育发展进入深水区的现实也让教研室必须重新定位和审视自身的使命,因此,上海的教研走向了第二次转型,关注课堂转型和课程育人、走向教研方式和手段的科学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