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木桶效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有人从著名的“木桶效应”出发,要求教师一定要避免专业“短板”。于是教育管理中就有了“缺一不可”的“均衡规定”。其实“补短”策略并不适宜于农村教师。

    ■李舒文

    “木桶效应”理论通常这样解释:如果想将一只木桶盛满水,必须保证这个木桶的每块木板都是齐平的,并且没有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这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木桶效应”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木桶效应”为许多国际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所重视,近年来它也被一些人引入到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管理之中。有人指出,教师成长的前景取决于其“侧面最短木板的高度”,教师如要全面发展,就要增加自己木桶的盛水量,加高自己专业素养或者技能中最短的那块木板。据此,教师专业发展就有了“补短”的要求,教育管理中就有了“缺一不可”的“均衡规定”。在我看来,其实“补短”策略并不适宜于农村教师。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必齐头并进

    一个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他一般只能通过一两个方面的特长,带动其他方面发展。有人甚至一直因某些方面的超常发挥,引导其走上专业快速发展之路,并最终迈向优秀。比如,有一位乡村小学教师,30多年都在靠近大山的农村学校任教,开始时他只有全日制中师学历,后来通过自学获得本科学历。任教期间他一直同时教两三个班级,很少有时间走出去参观学习,很少到市里参加优质课评选,也没获得多少荣誉证书,更没发表过多少教研文章,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就如同村里春种秋收的勤劳农民。但是他有一个习惯,几十年始终坚持,那就是记写生活随笔,随看随写,随想随写,自己看得多写得多,就有了作文教学的“悟性”和“灵性”。他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教学生作文,方法鲜活,经验丰富,一届一届的学生都十分爱好作文。他的学生获得省级大奖后,被媒体采访,从中又发现了许多新鲜的教学方法,推广应用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接着他被评为先进教师。从其成长过程来看,这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均衡”的,帮助他走向成功的只是他别具一格的作文教学方法。在其他方面,这位教师可能并不突出,但仅仅一个“长项”就足以成就他专业成长的高度。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都证实,即使在一个学科专业内,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是样样都强的,尤其是初始阶段,往往是从某一个“特长”发展起来的。他或者精于课堂教学,由几节优质课激发信心,逐步深入研究教学规律;或者善于辅导学生,由学生的诸多荣誉带动自身学习和探索;或者潜心研究教学,从几项课题起步,成为“研究型”教师。这些现实中普遍存在着的例子,证明“长项决定专业化高度”的说法并不属实。由此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教师成长中的“反木桶效应”。

    应为教师提供宽松成长环境

    根据“反木桶效应”,学校应以“教师具有内在学习力”为假设,建立相对宽松的学习研修制度与相关的考核标准,而不是以硬性的条条框框限制教师。目前部分基层学校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时,存在既“封顶”又不允许缺项的情况,就是将考核内容划分为一个个小项目,每个项目规定一定的分值,某个小项目欠缺会扣分,但如果某个小项目达到最高分,即使这方面的成绩再多也不再加分。这种面面俱到的考核方式,会给教师一种消极暗示——你只有“全面”发展,才算专业发展,这种管理方式不利于教师发展自己的长项。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学习者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中,大部分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相互攀比、勇于上进。为了兴利除弊,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应少一些一刀切,多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多一些激励性的引领,多一些服务性的措施。对教师的阅读范围、研究方向、教学方法及风格、成长规划等,应容许有个人的特点和个性化的追求。

    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

    学校在运用“精细化”管理方法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让教师达到高度自觉的境界,才能真正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并使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体验到幸福与自由。

    对教师个体来说,顺应“反木桶效应”,则要有敢于“扬长”和“冒尖”的勇气,努力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有一位青年教师,在读师范院校时就练就了书法功底,尤其擅长写毛笔字,其书画作品多次获奖。参加工作后他先任语文教师、班主任,后任教导主任、副校长,虽然也有人知道他有这方面的特长,但一直没有派上用场,这一专业技能成了“沉潜”的教学资源。几年后,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几经论证后决定开书法课,他才找到了“用武之地”,亲自编教材、写教案、指导学生练习、组织开展展览和比赛活动。他从“端端正正写字”出发,指导学生“堂堂正正做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有时,专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着不相近或不相关的关系。比如,有的教师对计算机操作应用有独到研究,但他担任的是数学或物理教学,计算机能力没有机会发挥;有的教师获得了一项重要教研成果,本人有了一定声誉,但成果推广应用,对教育教学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所以,教师既要注重练就个人的“长项”,又要注重寻找专业能力的“出口”,让专业能力不被埋没。(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第一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