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农村校“生根开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泸州市古蔺县复陶中学课改后的课堂现场。本报记者 刘磊 摄

    四川省泸州市通过“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堂课”,“开放图书室、开放计算机室、开放体育器材保管室”,“增加学生课前预习时间和课内思考问题、自主学习的时间,减少教师课堂讲解时间和课后作业时间”以及个性化德育等系列举措,扎扎实实践行素质教育

    ■本报记者 刘磊

    对于不少教师而言,素质教育像“镜中花水中月”一般不可捉摸,尤其在广大农村学校,更是找不到抓手。

    地处四川盆地南缘的泸州市决定改变这种状况。3年前,该市通过“三开减负”、“三开放”、“两增两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个性化德育等系列举措,在全市刮起了一股扎扎实实践行素质教育的“旋风”。

    从“豆芽学科”中汲取“素质养料”

    走进泸县海潮镇兴隆小学,47岁的校点负责人徐辅超正拿着《科学》课本走进三年级教室。在兴隆小学教了大半辈子书的他,一直都包班上课,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思品什么都教。“说实话,以前很多课程虽然课表上有,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开齐。”

    “没开齐”的大多是除语文、数学以外的“豆芽”学科,“因为这些科目不纳入考试和评比,老师就会挤占这些科目上语文、数学。”徐辅超说,“但这几年,这些现象再也不允许了。”

    “挤占豆芽学科”现象被禁止,源于2010年泸州市掀起的“三开减负”的素质教育风暴。“三开”即“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堂课”,着力解决体、音、美、科学、综合实践以及理化生实验课开设不足的问题。

    泸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涛表示,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部分学科开不齐、开不足的现象,原因除考试评价外,还受限于教师能力和设备器材。因此,在“三开”基础上,泸州市还提出了学校“三开放”要求,即开放图书室、开放计算机室、开放体育器材保管室。

    很快,开放式的书架遍布学校走廊、楼道,钢琴、竖笛等乐器也搬到了室外,体育器材学生可以随用随借。“图书刚摆出来的那一个月,管理确实有些混乱,也丢过一些图书。但在老师们的教育、引导下,现在情况已经好转了,孩子们每取一本书,都会自觉在书架旁的本子上登记。”泸州十八中副校长刘帧告诉记者。

    一年下来,学生们的变化令教师们特别欣喜。“孩子们变得开朗、活泼、大方了许多,经常运动让班上孩子感冒减少了,大量阅读还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作文中经常能读到他们的精彩之笔。”泸县福集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郑林英说。

    课堂“两增两减” 学生“自觉自主”

    推开泸州市忠山小学四年级(3)班的教室,课堂的场景让记者有些“陌生”——教室四面墙都挂上了黑板,一名学生站在一块小黑板前连比带画地讲解着“母鸡”一课,身边五六个孩子不时补充;坐在下面的其他孩子个个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有学生站起来大声发问。而教师站在教室不起眼的角落,微笑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在泸州采访,类似的课堂还见到了许多。即使是最偏远的山区学校,八九岁的孩子也能大大方方上台,把课本上的内容讲得头头是道,毫不怯场。这一切要归功于泸州市在全市中小学校普遍推行的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

    刘涛说,按照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总体要求,学生具备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应是最重要的一项素质。因此,在充分试点的基础上,2011年,泸州市教育局提出了“两增两减”的课堂教学结构性改革,即增加学生课前预习时间和课内思考问题、自主学习的时间,减少教师课堂讲解时间和课后作业时间。目前,泸州市已有200多所中小学校实施了“两增两减”课堂结构改革。

    为了提高教师对教育流程改造的能力,泸州市教育局多次组织县区业务干部、部分学校校长和教务主任等赴省内外学校,驻校观摩、跟班听课、考察学习,为课改积累实践经验。

    忠山小学是全市较早派教师到山东杜郎口学校“跟班听课”的学校,回来后就把该校的课堂模式原封不动地复制到自己的课堂。“但我们很快发现行不通,学生不敢上台,老师控制不了节奏,课堂秩序也很乱。”校长杨宏召集教师们重新分析学情和教材,反复多次调整课堂结构,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读练课堂”模式。

    如今,泸州市推行课改的学校,经过循序渐进的自我摸索和完善,教师们都能做到大胆放手,并能熟练驾驭结构改变后的新课堂。泸州市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将全市教师轮训一遍,为课改的顺利推进增添动力。

    德育“接地气” 避免“假大空”

    “各位乘客,由于机械故障,我们的飞机将在10分钟以后坠落,请大家抓紧时间将自己想要说的话留下来!我们空乘人员为大家准备了纸和笔,请大家给父母写下你最想说的话,请你为自己的爸妈招聘儿女,条件自定,请大家抓紧,时间不等人了……”

    这不是发生在客机上的真实一幕,而是出现在泸州市第七中学的主题班会课上。“希望能多陪陪父母、不顶撞父母、听话懂事、努力学习……”学生们说出的话,不正是老师平常苦口婆心教育孩子们做到的吗?

    以这样“体验式”德育活动课为代表,近几年,泸州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德育工作正一改以往“假大空”的面目,慢慢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2012年3月,一场以“加强感恩教育,争做新时代活雷锋”为主题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泸州中小学拉开了帷幕。该活动分3年开展“感恩·责任”、“感恩·奋进”、“感恩·奉献”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念“五恩”:祖国的爱护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自然的馈赠之恩。

    德育工作忌说教而需“攻心”。泸州市的许多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细节教育,从学生一点一滴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抓起,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泸州师范附属小学就对学生提出了“七会六不五节约”的要求,其中包括“会自己收拾房间、会上街买菜购物、会下厨煮饭”、“不挑吃穿、不比阔气、不打架骂人”、“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张纸”等精细规定。

    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实效、入脑入心”的德育方式也延展到了泸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全市学校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开展了适合自己的德育工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