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创优势 创新求发展 打造中职教育品牌
学校通过“4231”评价模式,可以准确、全面了解学生学业各方面能力和对就业状况的满意度情况,实时掌握学生能力发展和专业办学水平,提升专业建设科学管理能力,为学校专业设置与布局调整提供重要依据,有效服务产业发展对学校专业人才的需求。
创新“332”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突出中职教育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确保实践教学顺利有效完成和全面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以“人才强校”战略为基础和前提,大力加强对教师培养工作的整体规划,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创新“332”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为学校建设一支符合时代精神、德才兼备、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一直倡导教师积极进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于律己的精神风尚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此学校制定了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遴选认定办法》、《教师全员培训方案》、《专任教师考核实施细则》、《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绩效考核与分配办法》、《教职工满意度测评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培养、培训、管理、考核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32”管理模式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为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我校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示范中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教师的“三重身份”便是“332”管理模式中的第一个“3”特有的含义,为了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求教职工认真履行教师、父母、朋友这三种身份的职责。让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以德治教、以德修身、以德育人。
“332”管理模式中的第二个“3”是指学校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切入点,为教师搭建的全方位提升平台,即:高校研修平台、企业实践平台和专项培训平台。学校遴选了14名专业带头人、50名骨干教师、52名“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认真制定了培养方案和个人发展规划书,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采取跨省研修、企业实践、出国培训、高校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派出14名专业带头人赴德国、新加坡深造,组织70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华东师大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培训、80多名教师参加长江师范学院的班主任和管理人员培训、160多名教师参加西南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的业务培训,组织200名教师参加了“双师型”教师培训和技能考证、跨省研修64人、组织359名教师到各合作企业参加企业实践。使教师树立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还及时了解到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了教师素质的国际化和企业化。这3个平台的建立为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中职示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332”管理模式中的“2”指的是建设两种师资队伍,一种是专职教师队伍,学校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专职教师队伍。另外一种是兼职教师队伍,学校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努力为学校打造一支稳定的、层次多样化的、高水平的兼职队伍。
在诸多措施的有力保障下,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力。可谓硕果累累、成绩辉煌,学校共承担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规划课题1个、市级课题7个、区级重点课题10个,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56篇,教师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68人次。新增骨干教师50名、“双师型”教师159名、专业带头人14名。2012年,学校被区政府部门评为优秀教育管理团队,教师获市级以上表彰108人次。2013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重庆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学生获2金6银14铜,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1金2铜。师资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并非简单的表面合作,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驱动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一种有效机制,学校只有与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和合作,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校企合作市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绩效考核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形成了企业骨干、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标准制订、教材编写、评价体系构建、专业教学的运行机制。学校与7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企业实践,开办订单班11个、冠名班4个。其中新增深度合作企业6家,新建校外实训基地13家,引进一条价值165.4万元的SMT生产线。
学校还积极探索“园校互动”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着力推进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体系建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工学结合,学做融合中,着力实现校企合作共育、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主动与重庆正阳工业园区企业对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牵头组建成立了跨渝鄂湘黔四省市的武陵山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内设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德育工作、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等5个指导委员会。现有成员单位99个,吸纳了世界500强及全国知名企业66家和职业院校33所。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5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6家,高校3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学校6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6所,在籍学生近15万人。集团以“加强交流合作、服务区域发展、繁荣武陵经济”为宗旨,联合武陵山地区职业院校、生产企业、工业园区,全力搭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教育与产业互动等三个平台,以大职教、大开放、大发展的思路,立足武陵山区,促进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了黔江职业教育在武陵山片区的辐射、影响和示范作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创新特色项目建设,弘扬传承民族文化
近年来,学校认真开展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特色项目建设,成立了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和民族艺术团,配置了15名专兼职人员。配置了舞台、音响1套,演出服装1000余套,民族器乐500只,购置科普大篷车、三下乡宣传车。建设西南卡普民族工艺制作展览室1间,与重庆市老寨子织锦股份合作社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学校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开展了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调研,并形成《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现状》、《土家织锦工艺传承现状》调研报告。开展了研究人员培养和传承教师培训,开展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传承工作,开发《武陵地区民族文化普及读本》、《武陵地区民族服饰》等校本教材。创编了精品节目,土家族舞蹈《白虎神鞭赶太阳》参加2012年全国技能大赛教学成果展演获银奖,苗族舞蹈《银色山脊》参加2013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艺术比赛获金奖。
学校民族艺术团设立了民族舞蹈队、民族语言队、民族音乐队、民族礼仪队、民族器乐队,开展送科技、送政策、送文艺“三下乡”活动78场,承担大型礼仪服务40次。并对舞蹈班、幼教班、服装班、旅游班1000余人开展民族艺术专业培训。同时,在全校10000余名学生中,普及推广会跳一支民族舞蹈、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说一种民族语言、会一项民族体育、会奏一种民族器乐、会做一种民族饮食的“六会”活动。
通过两年建设,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在坚持特色发展的办学实践中,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深刻地认识到:办学特色是学校的生命线,特色发展是建设示范中职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强化人才培养建设不动摇,彰显特色创新办学强实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立足于中职教育前沿,以示范建设为契机,坚持“特色创优势 创新求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龚 伟 黎江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