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触电” 捡了芝麻丢西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予笑 绘

?予笑 绘

    【编者按】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影响无处不在,孩子接触电脑、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也习以为常。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对于自控力很弱的孩子,一旦接触便难以抗拒,很容易沉迷并出现各种问题。面对无法回避的“电子危机”,家长该如何以身示范,做好榜样?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需要我们的理性思考和教育智慧。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仅局限于电子产品上,专注力的广度就变得很狭窄,久而久之将失去本该主动探索学习的机会。盲目跟风而滥用电子产品的做法,剥夺了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孩子长期对着冰冷的电子产品进行人机对话,缩减了孩子与父母、同伴的沟通交流机会,阻碍了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思维发展的可能。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机会将受到很大限制,还将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如果家长在家休闲或外出游玩时总是抱着电子产品不放,孩子就很难脱离电子产品。当孩子超过玩电子产品的时间时,家长的及时提醒非常重要,并且要坚持下去要求一致。

    ■秦奕

    幼儿“触电”面面观

    电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者都是成人,电子产品的应用也大部分为满足成人生活的需要。对于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成人们是如何看待的呢?

    预备观: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有些家长和教师认为,电子产品是孩子适应未来生活的一种媒介,孩子日后的生活无法离开电子产品。在这种认识下,家长和教师将电子产品视为一种学习资源,孩子通过使用电子产品可以学到知识。因此,这些家长和教师的态度是不禁止孩子玩电子产品,但对其玩耍时间、地点有一定限制,比如时间上不超过30至40分钟,地点不能在车上、餐桌上等。这些家长的初衷是希望孩子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希望孩子能领会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逐步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做的后果呈现两极分化现象,有些孩子可以节制,有的孩子却很难做到。

    娱乐观:代替父母的“玩伴”。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玩手机或电脑游戏纯属休闲娱乐,正如孩子玩布娃娃、搭积木游戏一样,电子游戏也是其中的一种。由于目前独生子女现象非常普遍,孩子在家中没有同伴可以玩耍,再加上家长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有时候电子产品起到临时替代“父母”的作用,特别是当父母忙于工作或家务无暇顾及孩子时,电子产品就充当“哄宝宝”的工具。个别家长认为,如果孩子不玩电子游戏,担心在与小伙伴交往时没有话题,被人看不起,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玩电子产品在时间等方面有一定限制。

    禁止型: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有的家长完全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更不要说电子游戏。他们的态度很明确:电子产品伤害孩子身体,必须远离。在这种态度下,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找不到或无法使用电子产品。如果孩子在家,他们会把电脑或手机藏起来或锁起来不让孩子发现;或者把电脑、手机设密码等。这样做的后果是,家长越不想让孩子玩,孩子好奇心越强,他们会偷偷地去玩,趁家长不注意的时候玩或者到同学家玩等。

    幼儿“触电”带来哪些影响

    孩子的真实需要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当我们了解家长、教师和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态度和利用情况后,很有必要了解清楚孩子对电子产品的喜欢或迷恋是否属于其真实需要。让我们来看看电子产品究竟给幼儿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满足幼儿可变化的需要。电子产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呈现方式的可变化性,无论是色彩、图案、声音还是主题的变化,都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神秘感的追寻贯穿孩子生活始终,对孩子来说,那些活动的、会说话的电子游戏是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这种神秘感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一直存在。电子产品满足了孩子对新异刺激的需求。

    阻碍孩子接触自然和社会。电子产品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具体的游戏或任务单元。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专注地、有意识地通过文字输入形式,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去主动学习是不太可能的。大多数孩子对电子产品的利用停留在接受-反应的强化学习阶段,即利用电脑或手机上现成的游戏和动画片进行学习或娱乐。幼儿除了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之外,还有一种非常可贵被称为“专注力”的特质。在心理学上,我们称其为“注意力”,与专注力并存的是“成就感”。专注力集中于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物上,是孩子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能量加油站。当孩子专注完成一项任务时,他会体验到强烈的成功感。孩子为电子产品吸引最初表现的“专注力”是可贵的,这是其心理有意注意的萌芽。

    然而,表面的专注并不等于真正的注意力发展。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仅局限于电子产品上,专注力的广度就变得很狭窄,久而久之将失去本该主动探索学习的机会。假如一个孩子在地铁上一直拿着手机打游戏,就没有机会看看地铁是什么样,听听地铁开过来的声音是怎样,体验地铁购票是怎样的感觉……这些更有发展价值的学习机会需要教师或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如果成人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真实生活的支持性环境,孩子获得的将远比想象的更丰富、更深刻,这些经验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未来生活的准备,那种盲目跟风而滥用电子产品的做法,其实剥夺了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损害幼儿健康,不利于想象力发展。电子产品的最重要操作方式就是人机互动。孩子长期对着冰冷的电子产品进行人机对话,表面上看“有趣的游戏”暂时吸引了孩子,让孩子似乎变得“有事可做”,其实却缩减了孩子与父母、同伴的沟通交流机会,阻碍了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思维发展的可能。睡觉前的美好时光是家长和孩子交流的重要时间;生日聚会、朋友做客本来可以成为孩子与小伙伴们互相交流、嬉戏的良好机会;周末家长带孩子去公园玩,也是孩子与陌生的小朋友游戏玩耍的绝好机会。假如每个孩子都捧着一个ipad(平板电脑)玩,那么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机会将受到很大限制。

    在儿童的所有发展中,健康第一。如果孩子的发展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则是得不偿失。当孩子近距离、长时间地面对电脑、手机或ipad(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时,孩子容易造成肌性视疲劳,导致近视;有时还会患上干眼症。那些充斥攻击性行为、暴力内容的游戏则伤害了孩子原本纯真善良的心灵,成为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消极榜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不良影响。假如孩子面对的仅仅是平面媒体信息的简单应答,一味地追求“我会不会玩这个游戏”或者“我在这个游戏中有没有赢”,将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如何避免“触电”带给孩子的伤害

    作为家长或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守护好孩子唯一的童年呢?

    选择有趣、适宜的玩具吸引孩子。玩具是孩子的教科书,是孩子游戏的工具。那些喜欢或依赖电子产品的孩子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没有找到感兴趣的玩具。家长或教师要积极为孩子寻找符合其年龄需要的游戏。有些家长也意识到需要寻找电子产品的替代物,他们选择买更多、更昂贵的电子玩具。其实,3岁左右的孩子适合选择与其生活密切联系的有关家庭生活、逼真性要求较高的玩具,比如餐具组合。4岁左右的孩子适合功能变化的玩具,比如可变形的汽车。5岁左右的孩子需要提供大量反映细节特征的玩具,比如娃娃的纽扣、头发都可以变换拆卸的。这些适宜孩子的玩具将给孩子更多摸索玩耍的机会,让孩子没时间去想电子产品。

    在融洽的亲子关系中加强沟通。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方式决定了亲子沟通的质量。如果父母能够与孩子做到有效沟通,通过共读图画书、家务劳动、游戏等方式与孩子产生有效互动,将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能从这种融洽的亲子关系中感受到乐趣,就会自然疏远电子产品,从对“物”的依赖转向对“人”的依恋。另外,如果家长在家休闲或外出游玩时总是抱着电子产品不放,孩子就很难脱离电子产品,所以家长的言传身教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定必要的限制。孩子天生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有限。了解了这点,家长在给孩子设定玩电子产品的规则时就要注意可行性。家长和教师对规则的把握有时需要与孩子协商,而不是成人说了算。规则的执行需要成人的提醒,当孩子超过玩电子产品的时间时,家长的及时提醒非常重要,并且要坚持下去要求一致。大多数电子产品使用的时间限制在30分钟以内为宜。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案例】

电子产品做“玩伴”以后

    ■沈毅平

    邻居家小两口去了上海的造船企业打工,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照顾。由于家里的田地比较多,孩子的爷爷奶奶整天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忙于家务,很少有时间能陪孙子玩。周围与其孙子同龄的孩子比较少,房前屋后、村头村尾河流纵横密布。为了安全起见,爷爷奶奶就把小孙子交给了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前段时间政府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对各家的有线电视进行数字化转换,老两口第一个找到工作人员说:“其他的事情可以缓一缓,这件事无论如何不能拖延,小孙子没电视看可不行。”于是他们家第一个完成了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为了小孙子的启蒙教育,老两口让子女从上海带回一台可以上网的平板电脑。于是,猎奇心理的驱使以及孩子对游戏的天生敏感,邻居家的孩子更多时间都在玩那些新奇刺激的游戏。由于老两口没有什么文化,看小孙子对电子产品那么精通,时常向邻居炫耀:“我家孙子可聪明了,电视电脑这些我们不会的新玩意儿他样样精通。”在老两口的夸奖下,小孙子更痴迷于这些电子产品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踩脚丫儿     下一篇:春季高考打开升学“多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