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触电” 捡了芝麻丢西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由于小孙子使用电子产品时不注意正确用眼,加之玩的时间无节制,如今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小孙子的视力急剧下降,小小年纪便戴上了眼镜。更令老两口及孩子父母感到痛心的是,这些电子产品如今已成为孩子的最好“玩伴”,一离开它们孩子就开始哭闹,不思茶饭。上瘾后的孩子大脑里面成天都是游戏等,再也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了,甚至不愿意与爷爷奶奶多说一句话,动不动就跟爷爷奶奶发脾气。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很多年轻父母纷纷到城里“淘金”。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孩子大多留在农村,不是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是托付给其他亲朋好友。出于安全的考虑,加之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以及代理父母的无知,他们就把孩子交给那些图文并茂的电子产品,以为这样既安全又能让孩子学习。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给孩子留下了终身遗憾。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万盈镇第二中心幼儿园)

    【观点】

电子产品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

    ■杨菊孝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时间无节制使用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不仅损伤幼儿听力、视力,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不利于孩子与人正常交往。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的家庭,往往是家长比较繁忙或是家长不太重视孩子的与人交往,才会将孩子交给电子产品,这样既保证孩子不出安全问题,又不至于打扰父母的工作和生活。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逐渐淡漠。如果孩子从小就缺少与人交往的环境与氛围,体会不到与人交往的快乐与温馨,势必会影响孩子与人交往的积极性和热情。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不利于孩子适应社会。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是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仅要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很多家长往往会给孩子讲授交往的规则与规范,却不重视让孩子在交往与游戏中去体验、锻炼,孩子在认知上对社会规则与规范是了解的,但在现实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尊重他人、怎样与人友好相处、怎样适应群体生活等,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

    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关注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将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与游戏中去学习与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教育培训研究中心)

别让幼儿成为“电子娃娃”

    ■张翔升

    在如今的电媒时代,有些幼儿因过早过度接触电子产品而变成了“电子娃娃”,其危害不只是生理上的“近视眼”,更可怕的是心理上的自闭、恐惧和忧郁。

    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叫“感觉轰炸”,其含义是一个人在短时间里接受了超量信息,从而使其大脑迅速疲劳,失去判断力,继而对任何信息丧失兴趣。胎儿在母体子宫中,有一个相对安宁的世界,外界的信息偶然刺激他们,使其大脑细胞逐渐活化。当他们出生后,如何应付嘈杂凌乱的世界呢?生理学告诉我们,新生儿的视力只有20厘米左右,听力也是微弱的,因此成人的世界在刚出生的他们面前是很小很小的,就是这样他们仍然在恐惧中大哭,只有在母亲的怀抱中,听到熟悉的心跳声,闻着熟悉的奶香才能安静下来。随着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接受信息能力不断增强,各种器官的功能协调发展、逐渐强大,他们的活动范围才渐次增大。这种自然的奥妙,使我们认识到自然中的儿童是“慢热”的。

    当电子屏幕出现在宝宝面前时,成人世界、魔幻世界的信息扑面而来,电子游戏、动漫动画夹杂着虚幻世界、动物世界、灵异现象及科学世界的信息,它们会很快挤压幼儿的自然生活空间,使不具判断能力但具有不可思议的“吸收性心智”的他们,很快变成一个“垃圾信息”载体,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敏感性和介入能力,从而丧失了接受真实刺激的感知兴趣和能力。我们知道,感知是认知的起点,感知障碍必然造成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的低下,而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又是在认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障碍必然导致一个人的情感障碍和社会化过程的困难。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电媒对幼儿带来的伤害。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专家说】

电子控父母易培养出电子控孩子

    ■刘平易

    随着手机的更新换代,其功能也是越来越强大,一机在手,无所不包。于是,年轻的父母大都乐在其中,工作之余,拿出手机翻看一下电子书,浏览一下新闻趣事;回到家中打开电脑,玩玩游戏,聊聊QQ,这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上网,没有浏览手机,生活中就好像少了些什么。有的父母为了不耽误上网时间,就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在网游里“刀光剑影”;一只手摇晃着摇篮,一只手紧握着鼠标,甚至有的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家庭的环境里弥漫着“网络硝烟”。如果儿童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中,又怎么会不爱上网络呢?

    最让人担心的是,有些父母为了哄孩子高兴,为了不让孩子哭闹和打扰自己,把电脑、手机和电视当做“保姆”,孩子一哭,就把手机拿出来,并且调出小游戏让孩子玩,当孩子缠着父母不放时,手机就会出来“救场”。父母的这些方法慢慢地就会让孩子对网络、手机以及电视形成依赖。

    好像每一个孩子对游戏都有一种本能的无师自通能力,特别是现在的网络和手机游戏,从声音到色彩以及设计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强烈地刺激着孩子的感官,不要说小孩子,就是成人也有很多迷恋者,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布控”,很容易沉迷,等到孩子离不开电脑和手机的时候,父母后悔都来不及。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悲剧?父母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父母要自律。回到家中,孩子在场不动电脑,更不要抱着手机不放,如果因工作需要用电脑,就要明确告诉孩子,让他知道爸妈用电脑是为了工作,而不是为了玩游戏,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电脑是用来工作的,而不是用来玩的。同时,要制定娱乐时间,规定时间内,任何人不能违反。

    第二,父母要自制。在家里,父母要能管住自己,不要一进家门就打开电视、电脑,如果父母自身不能管住自己,把看电视、玩游戏当正事去做,又怎么会不影响到孩子呢?管住自己非常重要,这对孩子起到的是榜样的作用,孩子会效仿的。

    第三,父母要自省。很多父母总是当孩子出了问题以后才去想办法解决,并且总认为孩子有问题,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而不从自身和家庭环境找原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何况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父母每天都要自省,检查自己的言行,以免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踩脚丫儿     下一篇:春季高考打开升学“多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