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仁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肖群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伦理学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代表作为《孝与中国文化》《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

    一个人如果立志做一个仁人志士,那么,就一定要抛弃一己之私,要有宽阔的胸怀和为天下苍生和人民谋福利的理想。 

    ■肖群忠

    讲仁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根源,是仁政、和合、大同的政治理想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基础。

    仁爱的道德精神在传统中国主要包含如下几方面含义:

    其一,“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爱人而非爱己,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这就奠定了中国伦理的利他主义价值导向。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意志、行动和义务,因为,心中有了爱,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尽义务。亲亲、仁民、爱物,以至于“天下一家”,从而达致“民胞吾与”。

    其二,亲爱同情的人性根源。爱人的情感源自哪?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孝为仁之本”,孝即爱亲,也就是说爱亲是爱人的精神根源,仁是对爱亲感情的一种扩充。不爱其亲,何以爱人?孟子说,“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礼记·祭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从人性角度看,可以说仁爱的道德情感是产生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即人对他人的一种同情与关切。

    其三,“忠恕之道”的行仁方法。如何去爱他人?这就是“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不愿意,也不要加给别人,自己有所树立,也应要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有通达,也应要别人有所通达。前者是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不损伤他人,理解人,包容人;后者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积极地尊重人、帮助人。

    其四,“克己复礼”的修养实践。“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这就是说,克服、战胜自己的私心、私欲,使自己的思想言行符合于礼,便实现了仁。或者说,仁者爱人,就是要求人们以礼待人。

    仁爱要以克己为前提,即克制自己的私欲。因为,仁的基本精神要求人爱人、利人、助人,这与人的自私、利己之心是矛盾、冲突的。宋代理学家对“克己”更为重视,他们大都直接以公释仁,以去私作为为仁之方。如朱熹说:“公而无私便是仁。”“公了方能仁,私便不能仁。”(《朱子语类》卷六),事事出于私心就不能爱、不能仁,所以,“无私是仁之前事”,离开无私这一前提就没有仁。“克己”以遵守社会道德,维护社会秩序,这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义务,

    其五,博施济众的奉献精神。人不仅有遵守社会道德的基本义务,而且,对社会有更积极和更高的义务即奉献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孔子要求君子、贤达、君王要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高尚道德品质,希望统治者应养民、利民、富民、惠民、教民,博施于民。不仅要在思想上具备这样的德性,而且要在政治上实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

    另外,作为一种广泛的道德要求,博施济众还要求所有人“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苍生谋利。在儒家仁爱精神引导下,古代的许多仁人志士坚持天下为公,奉献社会,造福民众。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弘扬仁爱之德呢?

    首先,以同情爱人之情唤醒我们的道德良知。由于 “文化大革命”对人性、人的心灵与精神的摧残,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最大化所带来的人与人的冷漠,使某些人心中已经缺乏道德的基本情感和人性基础了。2011年,因为一起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全社会普遍的道德忧虑,大家都感到人性的冷漠和仁爱之心的丧失。而同时我们可喜地看到,诸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最美人物”和道德模范,给社会带来了温暖和正能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其次,以忠恕之道培养“他人意识”。心有他人是道德在人际关系上最直接的体现。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其著作《呻吟语·应务》中说:“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要与他人打交道,能否心有他人,是一个人有无道德素质的表现。要以忠恕之道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要给他人造成不便与伤害,这是恕道的根本精神之一。恕道还有一种根本精神就是要严己宽人,反求诸己,待人宽厚。另外要有忠道,即尽己利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周穷济困;财以济人,力以助人,智以勉人,德以化人。

    再其次,以博施济众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仁爱”精神倡导博施济众、天下为公,与我们今天所讲的为人民服务有内在的一致性。一个人如果立志做一个仁人志士,那么,就一定要抛弃一己之私,要有宽阔的胸怀和为天下苍生和人民谋福利的理想。马克思胸怀“为人类工作”的理想,才可能有影响世界历史的思想创造;毛泽东鲜明地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核心。树立奉献意识固然要从人生实践中不断努力,但也要从传统仁德中汲取博施济众的思想资源,以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