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支教绽放精彩人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保定学院2000届毕业生、新疆且末县中学教师辛忠起为学生上课。 ?资料图片

    14年来,他们如大漠胡杨、高原雪莲,让激情与梦想在艰苦的环境中迸发与绽放,用自己的青春与才智在祖国西部谱写一曲动人的青春壮歌。

    ■本报记者 周红松

    自2000年15名应届毕业生奔赴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至今,保定学院已有97名毕业生扎根新疆、西藏、贵州等祖国西部开展支教工作。14年来,他们如大漠胡杨、高原雪莲,让激情与梦想在艰苦的环境中迸发与绽放,用自己的青春与才智在祖国西部谱写一曲动人的青春壮歌。

    把青春和梦想安放在西部

    从古城河北保定登上西去的列车,经过一昼夜加3个多小时来到四川成都,由成都转飞机至西藏日喀则,再从日喀则忍受6天大巴车的颠簸,才能抵达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西端的西藏拉孜县。这是贾振海当年到达支教目的地的路线图。

    贾振海,保定学院2002届毕业生,如今已经在西藏拉孜县中学任教12个年头。高原的环境让这个本来就高高大大的小伙子变得更加健壮,脸颊微微透着高原红。

    “刚到时,身体不适应还在其次,更难过的是人生地不熟,所接手的初一孩子大多数连自己的汉文名字都写不好,基本无法沟通。”现实给了满腔热情的贾振海当头一棒。

    不过贾振海没有退缩,“既然当初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就得拿出个样子来”。上课语言沟通不畅,他就找班上汉语好的学生做翻译,自己则猛学藏语;学生基础不好,他就拿出加倍的精力辅导。

    这个来自太行山区、已经习惯艰苦环境的小伙子,用大山般的意志释放着自己的青春激情。

    “汗水不白流,现在我的学生很多已经成了家人的骄傲。当地的藏民老乡也把我当成亲人,每逢藏历新年等节假日,我总能受到老乡们的热情邀请和款待。”贾振海说。

    中文系毕业生李桂芝是保定学院首批西部支教成员之一。2000年8月,她与另外14名同学,来到新疆且末县任教。

    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气候恶劣,全年风沙天气达200多天。“且末环境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这是当地人对恶劣环境的幽默描述。

    如今,已在且末结婚生子的李桂芝说,十几年的工作生活,当地淳朴善良的维吾尔族同胞对自己的厚爱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让自己感悟到了当初人生选择的意义和价值。

    2006年,李桂芝班里有个叫艾尼江的维吾尔族孩子,平时好学、懂事,开学一个月后,他却迟迟没有交学杂费。每当碰面,小艾尼江总是不安地说:“老师,我晚交几天可以吗?”李桂芝知道这个孩子家离县城远、家里也不富裕,就从自己兜里拿出钱替他交给学校。几天后,艾尼江的妈妈从十几公里外的乡下专程来学校交费,得知李桂芝已经替孩子交了钱,这位维吾尔族妈妈执意要把钱还给她,并把一路上没舍得吃的3个香梨用双手捧着塞到李桂芝手里。“那种真诚、信任、感激的目光,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李桂芝说。

    教学是教师的本职。李桂芝在刚到的第一个学期后,班里孩子的语文成绩就从平均50多分提高到80多分,在学校引起了轰动。此外,她研究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教学模式”在全巴州推广应用,她本人也多次荣获巴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像贾振海、李桂芝一样,荀轶娜、司会平、侯朝茹等近百名保定学院毕业生,让自己的青春之花在边疆绽放。

    在新疆且末县中学的侯朝茹,多年来已经成长为学校骨干教师、历史学科带头人,多次在州级、县级历史学科授课比赛中获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如今,她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在学校成立了全巴州首个心理咨询工作室,她也成为巴州第一位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

    在西藏支教的2003届毕业生司会平,先后将日喀则地区“教学能手”、“汉语教学带头人”、“国家级骨干教师”等称号收入囊中。她用自己得到的奖金设立了“格桑花助学金”,资助家境困难、学习努力的孩子。“希望自己种下的种子,能开出更多傲雪的花朵。”司会平说。

    时任巴州教育局副局长的克尤木·买买提曾专门向保定学院表达敬意:“贵校的65名毕业生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带来了一种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现在他们大都成为骨干教师,为边疆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夯实理想信念的“筑基工程”

    是什么让保定学院的97名毕业生做出赴西部建功立业的人生抉择?是什么让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矢志不渝、无悔坚守?记者在保定学院几天的采访中找到了答案。

    “我校已有110年的办学历史,建校伊始,学校就把自身发展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紧密联系。”保定学院党委书记王军说。记者了解到,保定学院的前身之一是素有“红二师”之称的保定师范学校,由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创建于1904年。

    建校之初,学校就提出了“启玥民智,砥砺贤才”的办学思想。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逐渐铸就了“坚持理想、献身真理的爱国主义精神,体察民苦、服务民众的爱民情怀,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爱校传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爱学热情”的百年校魂。

    “其中,‘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是我校人文底蕴的集中体现和传统精神的薪火之源。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注重找准历史与现代的切入点,将其融入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党委副书记胡连利说。为此,学校启动了传承精神文脉的“润德工程”和夯实理想信念的“筑基工程”。

    每年新生进校,有5项活动是学校入学教育的规定动作:参观校史馆,观看反映“红二师”护校斗争的《丹心》、体现毕业生边疆支教的《到西部教书去》电视纪录片,聆听优秀校友报告,瞻仰“七·六”烈士纪念碑和重读校友梁斌著作《红旗谱》。“这五项活动,爱国与担当是一条主线。”胡连利说。

    苏普,保定学院2000届毕业生,毕业后扎根新疆,在南疆且末县中学任教。他曾在写给母校的信中说:“刚入学时看《丹心》,我对一个老人回忆贾良图烈士1931年冬夜给他们那些贫苦孩子上课的情节至今记忆深刻,当年贾良图那一辈青年的勇于担当精神和行动感染了我。如果说‘启玥民智’是先辈们的理想追求,那如今服务基层、到西部建功立业,岂不就是我们的一份责任、一种担当。”

    在保定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和“爱心社”都是每年吸引最多学生参加的社团,“研究会”重在理论学习,“爱心社”则落实于行动。一届届大学生在“知行合一”的历练中筑牢了理想信念,提高了实践能力。另外,学校定期举办的严修讲堂、名家论坛、综合素质大课堂也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品牌活动。

    在春意盎然的校园里,记者见到了该校2002年毕业后到西藏南木林县任教的徐建旺。多年的高原生活,让这个儒雅瘦弱的年轻人面庞黝黑、目光坚定。谈及为什么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至今,徐建旺扶了扶眼镜平静地说:“大学期间我时常思索自己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学校的教育和组织的各项活动,让我体会到:青春需要担当精神,勇于担当,才会让青春岁月焕发别样精彩。毕业后到日喀则南木林工作,看着一拨拨自己教过的孩子懂事了、长大了,再苦再累的日子也不觉得怎样了。”

    传递温暖人心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我是流着泪聆听了他们的支教故事,这些年轻人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和奋斗意识让我由衷钦佩和感动。”在河北省日前举办的“中国梦·赶考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在听完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代表李桂芝的发言后,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如今,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群体奉献青春、扎根边疆的感人事迹传遍四方,成为一种温暖人心、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保定学院老校友师昌绪,在了解母校支教毕业生事迹后,专门给支教同学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看了你们扎根边疆教书育人的事迹,很感动。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够不动摇,不退缩,坚守着理想,这点难能可贵。作为你们的老校友,甚是欣慰。”

    有网友留言:“保定学院的毕业生扎根西部大地,同样的青春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他们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爱国奉献、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青春风采。”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强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今后我们应该坚持注重理论教育、实践养成、典型引领和文化熏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岳森表示,优秀群体成长的动力源于共同的精神基因。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群体那种坚守中的人生信念、立志要做世界上海拔最高最亮理想之灯的豪情,激励着我们前行。学习他们的事迹,进一步增强了我校长期坚持的“以艰苦创业精神塑造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力人才”的信心和决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