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把孩子“塞”进名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家长要选择的学校,应该是一所能够让自己孩子学业成绩有所提高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总体学业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你的孩子在这所学校,也会相应地提高。”张人利表示,“一所学校的高考成绩很好,并不意味着你的孩子进去之后也能够考得很好,反而有可能下降,成为‘垫脚石’。”

    为了多攒一份升学筹码,上海市的侯女士把五年级的女儿从家门口的莘城学校转出,选择去区里更有名望的一所民办初中求学。没想到,本来女儿成绩还可以,一到名校就被来了个“下马威”,成绩在班级排名靠后,刚开始还能以“我下次也能考好”自我安慰,到了初二,侯女士明显感觉连女儿自己都放弃了,结果去年的中考成绩“一般”,只考取了一所区重点高中。而当年莘城学校成绩还低于女儿的两位同班同学,却双双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市属重点高中。

    遵从孩子的内在需求和自我意愿

    “保障睡眠也好,合适的学校也罢,这都说明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最重要的是要从孩子的内在需求和自我意愿出发,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关颖说,“与孩子的内在需求相比,学校名气、师资条件等优质资源都是外在的,对不同家庭、不同学习状况的孩子而言,并不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目标,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

    但是,家长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从众、盲目的心理,让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内在需要和自我意愿。全国妇联曾经进行过一项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决定“上学或择校”问题上,只有21.8%的孩子参与决定,近八成家庭以父母意见为主。也就是说,择校的事,家长说了算,很少听或者根本不听孩子的意见。

    关颖表示,学校只是孩子学习的外部环境,如果孩子不愿意择校,或者与学校不适应,择校不能激发他的学习热情,再好的学校也无益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尤其是上中学的孩子,有的孩子愿意择校,觉得跟学习好的同学在一起能“水涨船高”,有的孩子却觉得花钱上学被同学瞧不起,总是抬不起头来,排斥择校。

    “每个孩子对择校的态度不一样,自身状况对所谓好学校的适应程度也有差别,家长需要具体分析,最好是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自尊,给孩子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并让他对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关颖说。

    尹后庆则指出,从内在需求出发,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就更应该从孩子每天每时的进步中关注学校教育的成果,而不只是孩子的分数。“应该多去问问,孩子在学校开心吗?全面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没有?老师对孩子关注吗?是不是能够愉快地接纳老师和同学?这些都比分数、学校名气重要。”尹后庆说。

    “归根结底,选择学校的核心标准就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什么样的学校是适合的?我想家门口的好学校就是最适合的学校。因为家门口的好学校是每天可以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的学校,是孩子可以体验成功的学校,是关注学生内心世界成长的学校。”尹后庆说。

    尹后庆还特别强调,近年来,上海新优质学校项目的推进,使得很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把人的发展作为办学关注的起点和终点,关注每一个学生内心世界,进而通过课程的浸润使得其内心世界丰富而有追求。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各异,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同。这些家门口的好学校,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为孩子的发展开设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通过丰富的课程能够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体性,使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他走出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能够充满自信,成为全面发展的成功典范。

    家长选择学校的误区

    ●不作深入了解,随意跟风。去年上海市行风政风热线上线,一个家长打电话过来,说孩子就近上学要分到闵行区蔷薇小学,觉得这所学校不好。我问他,你去学校看过吗?他说没有,听别人说的。我说我去过这所学校,很不错,而且我们很多普通的学校如蔷薇小学一样精彩,但是家长并不知晓。

    ●重结果轻过程。有家长问我,某某学校考试成绩怎么样?我说不知道。我们今天看学校,定义一所好学校,不能光靠结果来定义。其实我们真的要关注学校取得考试分数的成本,要关注孩子在整个学校活动中获得的幸福感。

    ●从整体状况看个体成就。有些人经常会做此判断:民办初中升学率高于家门口公办初中升学率,所以一定要上民办初中。我想请大家再深入考量一下,民办初中的生源是不是选择过,如果与公办初中的生源不同,结果有对比性吗?

    家长应该如何了解学校

    ●主动了解学校。上海市教委近年来已大力推进学校建立办学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学校与家长、与社会的互动机制,希望家长通过学校的网站、微信、各种开放活动等途径主动了解家门口学校的办学情况。

    ●全面了解学校。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开展学生体育锻炼、开设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和活动的情况。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如学生在学校是否快乐、作业量是否过多、学校有没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留出时间和空间等。

    ●结合孩子需求。一定要把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特长,个人意愿结合起来了解学校,如果只是把孩子塞进你心仪的学校,孩子的未来可能并不成功。

    (摘自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在第七届新解放教育讲坛的发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