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
当代教育家刘彭芝和她所领导的人大附中,在中国乃至世界基础教育领域都代表了一个品牌、一重高度。但在人大附中学生的心中,刘彭芝则永远是那个“捧着一颗心来”、把他们“宠坏了”的“刘妈妈”、“刘姥姥”、“刘奶奶”,是那个遇到难事就会找她求助、遇到争执就去找她评理的“大家长”,是那个真实率性、被他们整理成《刘彭芝爆笑经典语录》,在网上流传的“史上最牛的校长”,更是那个他们最尊敬与爱戴、“人生为一大事来”、用整个生命在做教育和影响着他们的精神偶像——
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
■当前,教育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儿童,将儿童从对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社会、教师、家长都要为儿童服务而不是为儿童做主。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而不可复制的生命个体,自由幸福地发展是他们的需要,创造一种让他们自由发展的教育是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不仅要让他们通过现在的努力获得将来的幸福,也要让他们现在的成长过程充满幸福和快乐。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在于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引申出一个超越自己而站立起来的人,赋予人以更丰富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是让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让生命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成就感。
——刘彭芝教育思想录
■特约报道 徐华莹 本报记者 时晓玲
刘彭芝的教育梦想是那般单纯和美好:“我希望学生将来回忆起中学生活时,感觉是幸福快乐的,是有独特收获的。我要让人大附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要让校园成为学生向往、喜欢和留恋的地方。”
她如是说,也如是做。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刘彭芝曾说过,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与推动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学校内;大生命,则体现在对整个教育事业的贡献中。
2010年年末,四川荣县高山镇一个偏僻的农村,一个女孩正在给当地200多名教师作题为《爱的初体验》的报告。她深情地讲述着母校人大附中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讲述着刘彭芝校长的教育箴言——“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是创造的源泉”……
聆听者中,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也有四五十岁的资深教师,而这个讲课的女孩,则是中国人民大学支教队伍中的一名学生。那天,她的报告感动了全场所有的人。当地一位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说:“在这个报告厅里,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精彩的演讲!”
这个女孩名叫王瀛。她的名字和她所做的这一切,并不为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大多数老师所知道。但她坦言,她的所思所为都源于人大附中。她把对刘彭芝和母校人大附中教育精神的理解,化作自觉的行动,默默地传播到了远离京城的西南乡村。
教育者的爱是什么?刘彭芝让人大附中的学生懂得,有一种爱,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
刘彭芝曾说过,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与推动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学校内;大生命,则体现在对整个教育事业的贡献中。在她的带领下,从2002年起,人大附中积极投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中,努力追求社会责任最大化。如今,人大附中的不少优秀干部被输送到北京周边薄弱学校去帮助办学,很多骨干教师被派到京郊山区去支教,学校很多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与社会共享。在人大附中的校园里,每年都会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到这里来探宝取经、挂职培训、留学体验。人大附中的学生都知道,他们身边那些身着漂亮民族服饰的“留学生”,大多数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不曾看见过计算机……
在开学典礼上、在升旗仪式上,刘彭芝总是不失时机地把这样的故事说给她的学生们听。她说,你们身在北京,享受的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但你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很大,在偏远的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学生的生活环境、受教育水平与你们相差很远,你们要懂得珍惜。另一方面,也要尽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师生,让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附中人要有这样的胸怀和境界。她以这样的言行影响和改变着她的教师,感染和感召着她的学生。
为此,人大附中的早培班开设了公益研修系列课程,与中国狮子联会、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舒耘听力康复中心等单位合作,把公益活动带进常态课堂。每当上这些课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群只有十二三岁的学生,走到街头献血车旁,向路人宣传献血知识,招募献血者,为献血者提供服务;他们放下“小皇帝”、“小公主”的娇宠,带领那些有语言障碍的弟弟妹妹们走进植物园、动物园和书屋,耐心做着各种手势纠正他们的发音……
赵子渊一岁半时被诊断为感应神经性重度耳聋,医生预言他将无法接受正常教育,智力也会受到影响。但因为他及时植入了人工耳蜗,并接受了语言康复训练,才像正常孩子一样走进了学校。十年之后,当他作为人大附中早培班七年级的学生,走进舒耘听力康复中心进行公益活动时,却意外地发现,这里的陈校长,正是小时候帮助自己康复的陈舒耘老师。“我曾经是被关爱者,现在长大了,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我知道,爱会创造奇迹。”他激动地说。
早培班八年级的张钦晨,遇到了一个本来打算用纹身来纪念18岁生日的来京打工者,当他看过张钦晨散发的传单后,决定用献血的方式来纪念生日。这让张钦晨深受触动,更坚定了自己要用行动去影响他人的决心。她关注留守儿童,利用假期回老家走访了留守儿童家庭,调研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心理状态,撰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调查报告——《湖南澧县留守儿童家庭调查记录》。
教育是一项播种的事业。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田开出什么样的花。人大附中的校园里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学生公益社团:ICC支教团远赴艾滋病重灾区河南上蔡县农村小学支教,用爱在当地孩子心中播撒希望;根与芽社团、跳格子社团将爱献给了离异家庭、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帮助他们走出心灵阴霾,树立生活信心;已走过十多年发展历程的人大附中志愿团,2003年第一任团长季萌和团员在敬老院进行志愿活动的照片,在时隔多年之后,仍被作为完美诠释“北京精神”的宣传画,张贴在了首都的大街小巷……
“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国旗下,人大附中学生们的庄严宣誓是那么地动人。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在刘彭芝的观念里,没有什么不好的学生,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活而独特的生命,一块块等待着教育者去发现和雕琢的璞玉。她愿意为他们做量体裁衣的事。
“爱与尊重”是刘彭芝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极致表现,就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进而使社会和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2013年底,全球权威科技商业杂志《麻省理工科技创业》评出年度35位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俊杰,21岁的赵柏闻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赵柏闻是人大附中2007届高中生。初中时,他从父亲的一位朋友那里接触到基因课题,并产生了浓厚兴趣。进入人大附中后,学校推荐他进入北京市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翱翔计划”,但他并不想做指定的课题。刘彭芝知道后,亲自出面协调,为他联系特批了导师和项目,使他得以沿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深入研究下去。
高二暑假,赵柏闻去深圳华大基因实习。在那里,他仅仅用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的时间,就破解了一道千人基因项目组的难题,令那里的科学家无比震惊。这个为科研痴狂的十七岁少年,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高考,留在华大基因做研究。“我想用别人复习备考和读大学的时间来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他说。
得知这件事后,刘彭芝当即对他说:“好,我支持你。”在她看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并非都是一个模式,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支持他们走一条非常之道。随后,她马上奔赴深圳华大基因,就如何联合培养赵柏闻这样的科学领域奇才、怪才,与研究院领导进行深入协商。
果然,入职华大基因后,赵柏闻书写着新的传奇。19岁成为研究院的项目负责人,入选“2011年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赵柏闻年纪轻轻便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挑起大梁”,《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在2010年6月的报道中声称,“中国人正奋力攀登科技高峰,在巨大的决心面前,体制、资历不再成为阻碍前沿科技发展的障碍。”
但令刘彭芝深感遗憾的是,她曾多次向有关大学推荐赵柏闻,但因为没有高考成绩,不符合大学招生的一些硬性规定,最终没有一所中国大陆的大学肯接收他。“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打开绿色通道,依然任重而道远。”刘彭芝慨叹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